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9-03-14 10:56:50 热度:3659
2018年11月,光明日报一则关于浙江省安吉县在全国率先探索本土化村医培养新机制的通讯,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刘庆民的极大关注。一个多月后,他来到浙江,实地调研安吉给钱给编制、留医留住根的村医培养机制。
刘庆民代表为什么对这则通讯情有独钟,以致奔波千里去实地调查?因为作为一个从业半生的村医和全国人大代表,他正苦苦寻求乡村医生“引不来、留不住”问题的解决之道。
行医40年,山东省泗水县苗馆镇隈泉村卫生室村医刘庆民是乡亲们眼中的“健康管家”,是村民口中的“恁大哥”,他的医术和为人、他的坚持和奉献让他载誉多次,村医的压力与苦楚,他也再清楚不过。
刘庆民的卫生室,是被大山环绕的隈泉村、西刘庄、陈家岭、三合寨等八个村子里唯一一所医疗机构,近2000口人的健康重任,挑在他一人肩上。40年来,白天黑夜,风霜雨雪,随叫随到。为了上门给群众看病,刘庆民骑坏了6辆自行车、7辆摩托车。夜里没法骑车,刘庆民就步行出诊。他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半夜出诊了,从熟睡中被叫起成了家常便饭。“这片村庄本来就偏僻,病人遇上紧急情况只能求助我,赶上救命的要紧事,一分钟都不能耽搁。”有一次,他夜里接到急诊,在崎岖山路夜行出了意外,“都怪我拐弯太急,天黑我又没看清路,结果摔成了轻微脑震荡。”如今,刘庆民额头上还留着一小块青紫色的伤疤。
早在几年前,一次患病经历让刘庆民开始为卫生室的未来打算。他知道,在这个山坳里,村医这个行业没有多少吸引力,这些年来,周边几个村的乡村医生都先后离开了。于是他让儿子刘壮壮、儿媳席丽华到曲阜中医药学校学临床护理,毕业后回家接班,为周边8个村的群众看病。
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刘庆民更加关注村医这个群体。他说,当前全国普遍面临村医青黄不接的窘境,亿万农民方便、快捷的健康服务需求得不到充分保障,这已成为制约基层医改的瓶颈,也成为困扰乡村振兴的难题。
乡村医生培养必须实行本土化、乡村医生培养要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待遇确保乡村医生留得住。刘庆民代表把他的所思所感,结合在安吉的调研成果,形成了一份《加强村医培养助推乡村振兴》建议。
“乡村医生本土化培养,是确保留得住的前提。”刘庆民代表告诉记者,中国农村有其特殊性,在工作、生活、人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外来医务人员很难待下去,尤其是年轻人。“乡村医生必须考虑实行本土化培养,在本村上班,吃住在家里,解决了留不住难题,有利于医患沟通,而且是有乡情的基层医疗队伍。”
此外,他建议对新培养的乡村医生纳入卫生院事业编制管理,并加大乡村医生工作经费投入力度,提高待遇,真正确保青年村医“留得住、用得上”。
(本报记者 刘华东)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2-16
2024-12-16
2024-12-13
2024-12-13
2024-12-11
2024-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