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王红玲:初老资源闲置严重 建议推广缓老大学养老新模式

来源:华夏时报 时间:2019-03-13 13:27:12 热度:3667

本报实习记者 黄琼 华夏时报  记者袁晓澜 深圳报道

    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1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2.4亿,达总人口20%以上,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加快。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红玲委员在两会的提案中深入分析了当前养老模式及人口老龄化问题,她呼吁加强养老业态创新、养老企业科技创新,通过发展缓老大学新模式,推进中国特色养老产业健康发展,完善养老新模式的理论研究,建立国家级产学研基地。
    初老人群资源闲置严重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湖北武汉民企探索学养融合的缓老大学养老新模式。该模式基于人的生理老龄分为60至70岁的初老阶段和75岁后的深老阶段。初老阶段核心需求是缓老,以学养融合化解退休离开单位后失社、失群的孤独。深老阶段的养老需求,医养融合以尽天年。根据老龄人心里需求和服务对象不同,市场已裂变为缓老和养老两大市场。
    王红玲介绍,缓老大学的创办者设计出周一出城上学,周五回家亲近儿孙。沿着城市周边耕读旅居,中医食疗,游学交友,口述回忆录的三年制住读型轻资产运营的缓老大学模式。学员互教互学互助为主,共享各种人文技艺课程和集体班级生活。又称老年人互助养老中心,类似幼儿托管中心。
    针对现在社会养老人力资源不足瓶颈,王红玲表示,据调研发现,我国城市有两大资产闲置:一是所有城市周边星罗棋布的景区度假村和生态农庄,周一到周五普遍闲置。二是初老人群资源闲置严重。这一特殊群体都想重新学点东西,了却年轻时的心愿;特别是亲近自然生态,传承家史正能量的奉献能力,虽属社会人力资源,却多被闲置。缓老大学模式不仅化解了两大资源闲置难题,还促成了大学生体验德孝责任的义工文化和退休者口述回忆录传承历史。
    建立缓老大学养老模式可行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王红玲在提案中陈列了建立缓老大学养老模式的两点可行性:
    一是增强志愿者现实光荣感。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他年回报的缓老义工时间银行——在校大学生为空巢老人口述回忆录当义工秘书,其践行德孝的劳动,以“缓老币”的形式储存于时间银行,当众多空巢老人免费提供家中空房,征集陪住青年时,“缓老币”就是信用凭证。
    二是提前启动社会人力资源、公益互助为宗旨的时间银行。它包含了“缓老颤音”模块,它既是社会各界初老人群网络交友、免费发布各种知识付费和灵活兼职信息的平台,也是在校大学生走出校门前体验德孝文化的社会实践课堂。
    建议大力推广缓老大学养老新模式
    为破解社会养老人力资源不足瓶颈,让老年人老有所归,提升生活幸福感,王红玲对推广缓老大学养老新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养老业态创新,鼓励发展缓老大学新模式。我国老年人半数为以缓老为刚需的60至70岁初老人群。线上线下学养融合的湖北缓老大学模式,集公益和商业于一体,既化解了两大资源闲置,又浇灌出两朵文明鲜花,值得大力扶持发展。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各省尽快试点,积累经验,以便复制推广新模式。
    二是加强养老企业科技创新,加快中国特色养老产业健康发展。为积极应对来势汹汹的老龄化危机,拉动老龄产业创新与发展,建议科技部应尽快设立老龄产业创新进步奖。上交所科创板也应将融人文科技和信息科技于一体,具有国际首创水平的湖北缓老大学,作为引领老龄产业创新的典范大力扶持,优先上市。
    三是加强孝道观正确引导,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建议教育部规定大学生到正规养老机构做自愿者服务纳入社会实践课必修学分。像大学生走进校门必须经过军训阶段一样,在毕业前经历义工时间银行,到缓老、养老机构做义工,践行社会德孝,对学生今后做人做事教益极大,让缓老义工文化成为中国新时代精神文明的一大亮点。
    四是加强养老新模式的理论研究,建立国家级产学研基地。目前抓住湖北缓老大学模式理论和实践已走在全国前列的机遇,建议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整合科研资源,开展校企合作,跨界融合研究,吸收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养老学、健康管理学、社会保障学、产业经济学和人文科学成果,在世界率先创立缓老学科,成立缓老科学研究院(所)。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