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中医“治未病”四大瓶颈待突破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时间:2018-09-07 08:09:36 热度:600

记者 王奇/北京报道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治未病就是这把钥匙上的第一个齿槽。”在国医大师孙光荣看来,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医健康文化的核心学术思想。
  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孙光荣表示,当前中医治未病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关政策规划的出台,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体系不健全、专业人才短缺等方面的瓶颈亟待突破,以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主导作用。
  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作为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之一,“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被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同时,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拓展中医医院服务领域,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
  “治未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孙光荣介绍,“治未病”与“治未乱”是一个道理,“这个‘治’,不是指单纯的疾病‘治疗’,而是指综合的健康‘治理’。”这一做法,追求的是“顺应自然”、“形神合养”、“合则安”、“预防疾病发生”、“阻断疾病传变”、“防止病后复发”。
  在孙光荣看来,“治未病”和“治已病”正是中医与现代医学思维差异的重要体现。“中医治未病注重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理念上超越了现代医学仅注重预防接种、清除和控制自然环境中不良因素的思路方法的局限。”
  据悉,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治未病已经逐步形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中防逆转、瘥后防复发”的理论技术体系,覆盖了人类生命健康的全程。
  “发展治未病服务,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预防疾病、追求健康的现实需求,对扩大消费、吸纳就业及创新经济增长点也具有重要意义。”孙光荣补充道。在他看来,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主导作用,也不仅仅是一个医学科学问题,而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家、行业、人民共同需要大力开展、积极推进、实际解决的重要的国计民生问题。
  四大瓶颈亟待突破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推广治未病作为普及中医药服务的重要途径,被寄予厚望。
  记者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公立中医院开始设立治未病科,医疗机构正在经历由重治疗向防治并重转变的过程。但对于实现最终的目标,从具体的实践来看,孙光荣认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他看来,目前有四方面的瓶颈亟待突破。
  一是当前的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治未病科室的逐步普及,已经让中医治未病的服务网络初步建成。“但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基层医疗机构等多未提供治未病服务,国家基本公卫项目也仅对老年人和儿童开展了一年两次中医调养服务。”在孙光荣看来,这样的“缺陷”,影响了治未病服务的可得性。
  二是服务能力有待提高。记者了解到,当前中医养生从业人员虽多,但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未成体系,高层次人才和实用型技能人才短缺。
  据悉,中医养生专业课程原本只在部分院校的硕士阶段开设,一直到2017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创办的全国首批中医养生学新专业获批,这一专业才正式进入本科教育,此后,江西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此专业,但人才梯队的培养仍需时间。
  三是监管职责并不明确。社会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是当前承载治未病职能的重要力量,但记者也注意到,现在一些美容院、洗浴等休闲场所,都在打着“中医养生”的招牌招揽生意。
  孙光荣表示,这类机构在工商部门登记时既无基本条件标准,又无相应注册序列,更无专业要求,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因为是新业态,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没有对这类机构的监管作出明确规定,客观上存在监管空白。”
  四是科普宣传不到位。数量众多的养生机构,反映出当前民众对于养生的巨大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不少人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
  对于一些无良商家打着中医养生保健旗号,邀请所谓“名中医”进行健康讲座,夸大宣传、招摇撞骗,误导群众特别是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行为,孙光荣不无忧虑:“当前宣传主阵地对中医养生保健科普正确引导不够。”
  四方面入手优化服务
  政策的出台,描绘了治未病事业发展的蓝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们应该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但过程如何进行,却需要深刻的思考和积极的行动。”针对上述问题,孙光荣提出了多项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是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具体而言,孙光荣提出,要推动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提供治未病服务;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设治未病服务岗位,国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在国家基本公卫服务项目中,将中医体质辨识干预等扩大到全人群;将“治未病服务包” 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二是提高服务能力。孙光荣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在加强人才培养方面,推进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中医养生保健相关专业,在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培训内容中增加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内容;在提高机构服务能力方面,支持医疗机构治未病科与社会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合作,在医疗机构增设中医技师(士)职务序列。
  三是明确监管职责。孙光荣建议,明确社会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管理主体,加强监督队伍建设,逐步建立机构自治、行业自律、行政监管、社会监督的综合监管体系;在企业登记注册类别中增设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类。
  四是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中医养生理念和方法的普及,要建立在对其正确的认识之上。”对此,孙光荣建议,推动国家相关部门发挥宣传主阵地作用,广泛宣传普及中医养生文化和知识,引导广大群众选择规范的机构、正确的方法科学养生。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