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18-03-27 16:05:41 热度:584
图说:老年人学钢琴 新民网 徐鸣慧 摄(下同)
时值各老年大学、开放大学和社区学校春季开学,最近,有关老年班“一位难求”的新闻充斥坊间,更有个别办学点出现老年人凌晨三四点钟排队报名的现象。
老年教育,真的存在“求学难”吗?鼓励和发展老有所学,这样的公益性事业还存在哪些掣肘?
不肯毕业占据学额
“老年大学也会出现火热报名场面,这当然是一个极好的社会现象。”上海老年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江晨清说,现在“知识老人”越来越多了,即便是老三届的,他们也是经过正规初中或高中教育的,有着一定的文化积淀。他们这个群体里,痴迷于打麻将的少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多了,“文化养老”成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所以,这也在客观上极大推高了老年大学的生源数量。在我们这个城市步入老年化后,越来越多老年人喜欢读书、喜欢与校园和教育相伴,这是社会的进步,是必须加以悉心呵护和鼓励的。
但江晨清也表示,现在老年大学“一位难求”,也与学籍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关系,说白了就是相当一部分老年学员“不肯毕业”,长期占据着本已紧缺的学额资源。
某区一位社区学院负责人告诉记者,六年前,他们办了一届合唱班,65个学额分成两个班,按教学计划,学制为一年,但六年过去了,半数以上的学员为“留级生”。一学年学完了,到了第二年又齐刷刷地来报名了,连任课的老师也换了两三个,但学员却多为老面孔。“我们就是喜欢来唱歌。”报名时大家的异口同声,令招生老师也一筹莫展。“尤其是声乐、舞蹈、书法这样的班级,只要开出来,学员几乎赶都赶不走。”招生老师的微笑中似乎带了点烦恼。
图说:书法班很受老年人欢迎
出人意料的是,也有老年大学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了一种矛盾心态。一方面,社会要鼓励老年人活到老学到老,另一方面,过于强调“老年大学”这一条老有所学之路,是否会有失偏颇?在老年教育领域,有些“标杆式人物”既是正能量,但有时也会给基层办学带来困惑。比如,辽宁老干部大学有位学员学了24年仍不想毕业,成都市老年大学一位八旬“学霸婆婆”在学长达28年、拿了8张毕业证, 浙江安吉老年大学有位学员20年里始终甘当“留级生”等等。已不止一次听到有老年学员喊出誓言,要“打破他们的纪录”,此举是耶非耶,对办学者来说其实都是两难。
留恋课堂慰藉情感
在老年大学的管理者看来,这里不仅是一所学校、一间教室、一个课堂,更是老年人抵抗和度过既漫长又孤独的晚年生活的情感“避难所”,每一次上学和相聚都是他们的节日。“门外人想进来,门里人不想出去”,这样的另一种“留恋围城”效应,是社会其他地方所不具有的。在如今的一些老年大学,学额紧缺的矛盾似乎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因为,对有些长年的“留级生”老人来说,一旦毕业离校,就很可能意味着再也回不来了,这势必又会加剧老人们的心里情感虚空。
“我们班里已经成功两对了。”李阿姨家住古北地区,每周去上学半天,报的是摄影班,她说的“成功”,指的是班上已有两对“60后”喜结连理。“我们班30多个人,两年的同窗情谊,让大家就像是一家人。平时谁生病了,或谁家里发生了重大事情,班长就会召集同学们去关心和慰问。特别是对于几位孤寡同学,大家更像是他们的亲兄妹。有时,谁做了些好点心,也会带来让全班品尝。”李阿姨说,摄影班常常要外出实践,有时还会结伴出去旅游采风,班长就会特意让异性孤寡老人结对,让他们一路上互相慰藉,日久生情自然是难免的事,这或许也是老年大学的特殊“成果”吧。
图说:老年大学的同学们亲如家人
据记者了解,孤寡老人因为上了老年大学而找到另一半的现象,在各校时有出现。“现在全日制大学都允许在校大学生谈恋爱甚至结婚生子,我们老年大学还有什么理由阻止老年人黄昏恋?相反,如果老年人能在课堂上找到一个老来伴,这也是为家庭、为社会行善积德啊。”某社区学院班主任郁老师说,老年人也是社会人,也会有矛盾和复杂的一面,比如,学校就碰到过几个“花插插”的老头,心思不在学习上,眼睛专门盯着一些丰韵犹存的女学员。“说出来别人可能不相信,还有子女打到教室里来的,直指某个老头破坏人家家庭。不信你去翻翻报名表,那些坐在同一个教室里的夫妻,其中就不乏老公怕老婆被人勾引走,老婆怕老头外插花的,盯在身边会更放心一些吧。”他说。
江晨清说:“至少我在当校长时,是不提倡把课堂当成相亲场所的。黄昏恋是好事,但既然报了名来上学,就要‘以学为主’。当时也有班长向学校提出,可否搞搞单身学员的相亲活动,我们觉得,这样的活动放在学校里不太合适。毕竟我们是办学,过多地参与到老年人的私生活中,也不见得就是好事情,而且还容易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家庭矛盾。”
终身学习生源不均
对于老年大学的学位紧张现象,江晨清打了个比喻,就好比名牌中小学,由于师资力量强、课程丰富、办学质量高,成为学生和家长紧盯的目标。“这就是说,也不是每所老年大学都供不应求,主要是市一级的老年大学学位长期饱和,区一级老年大学、社区学院也比较热门,而基层的社区老年学校则相对好些。”江晨清说,这个问题也已存在了多年。
图说:学生们在合唱
“随着学习型城区建设的推进,全区10多个街镇社区学校会更加注重对社区居民的教育,其中就包含老年人的终身教育,从而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吸引到各级各类老年教育的课堂里来。”闵行区教育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科科长隋明介绍说,区一级的老年教育主要集中在闵行区社区学院及其分院里,向下延伸到各街镇的社区学校和分散在各社区的终身教育社会学习点。即便在同一个区域内,不同街镇的老年教育资源供需状况也呈现不同特征。虹桥、七宝等地区的老年教育资源比较紧缺,而在马桥、吴泾等街镇里有求学需求的老年人相对要少许多,但在总体上,全区的老年教育资源还是基本能满足社会需求的,还没有出现有些中心城区老年教育学额“一位难求”的窘境。
这样的“生源不均”现象也同样出现在上海老年大学科技分校。学校负责人王镇老师说,科技分校有点特别,就是前来就学的老年学员普遍文化层次比较高,退休前大多为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或知识分子,学校为他们开设了木工制作、青花瓷绘画、计算机等课程,一学期也就300多名学员,人不算多,这可能也与学校的招生和开课定位有关。“要说老年大学人满为患,也不全是如此,但向往进老年大学的老同志在增多,这是事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或许就是学费吧,上一门课一个学期才100多元,学校补贴给每个班的课程费用倒要好几百元呢,那么便宜的课到哪里去找啊。还比如科学饮茶课,学校还要贴进茶叶钱呢。”他说。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王蔚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3
2024-11-23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