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7-07-22 13:26:25 热度:612
佘继林 王成礁
近日,青岛众多市民带孩子去当地医院贴“三伏贴”,用中医敷贴疗法实现“冬病夏治”。 张进刚摄/光明图片
近日,甘肃省定西市中医院医生为一名患者贴“三伏贴”。陈永刚摄/光明图片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虽然酷暑难耐,但这段时间正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所谓“冬病”,是指到了冬天症状更为严重,夏天则症状减轻的疾病。很多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等,都具有这个特点。这些疾病反复发作,患者苦不堪言,如果此时敷贴三伏贴,可获得不错的效果。
对于三伏贴,多数人并不陌生,但其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对症哪些疾病?什么人群适宜?有没有禁忌?很多人并不太了解。
暑邪会逐渐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的“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三伏天是从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叫作初伏(10天);夏至日的第四个庚日叫作中伏(10天,也有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是末伏(10天),随后季节变化开始进入秋季。
伏也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又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在夏日里,暑邪会逐渐地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进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进入冬季以后,这些病更是会反复发作。因此,《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要“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三伏天是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用外敷方法治病,清代张璐的《张氏医通》中也有相关三伏贴的详细记载。根据“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原则,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阳气外泄,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弛,毛孔张开,此时将由白芥子、细辛等具有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化痰散结、开窍通络之功效中药组成的三伏贴贴敷于特定的穴位,药物更容易渗透皮肤,刺激穴位,能够更好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有效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目的,尤其是可增强呼吸系统的抗病能力。
这是因为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此时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进行敷贴,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亦即“三伏贴”。
敷贴期间忌口油腻荤腥、生冷寒凉
三伏贴能有效地预防咳嗽、哮喘等疾病的复发,同时,由于其可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平衡阴阳,因此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体质差、瘦弱也有一定疗效。如果在饮食起居做好配合的情况下,最快的一天就可能看到效果。贴之前如果有咳有喘,贴之后第二天就可能明显好转。对于防病增强体质的情况,至少要贴完整个三伏,秋冬季就可以感觉到自己的变化了。对于一些体质较弱、病情比较顽固的可能要连续贴敷3到5年的三伏,才能有明显的体质提升。
需要强调的是,贴药期间,饮食要清淡忌口油腻荤腥、生冷寒凉等食物。贴药部位在6小时内,尽量不要碰冷水。其实不仅是贴药期间要注意饮食,要想身体好,摆脱咳喘、过敏等问题的纠缠,平时也要注意。中医认为,肉类荤腥、煎炸食物、甜食、奶制品等食物助湿生热、酿痰化浊,不仅上火,而且损害脾胃,导致人体正气下降。
此外,如遇咳喘正发作时,除了贴药以外,还建议看医生,配合其他对症治疗。如遇发烧,暂时不能贴,或咨询医生后使用。
(作者:佘继林、王成礁,均系首都医疗惠民中医儿童医院特聘专家)
【延伸阅读】
三伏贴并非人人适用
需要注意,三伏贴虽好,但也并非人人适用。
中医辨证属于虚寒,有慢性咳喘,在冬天发病又特别严重等,此类人群比较适合三伏贴。相反,中医所讲的实热症、虚热证或痰热证则不适合。另外,咯血、发烧、皮肤特别容易过敏、孕妇、哺乳期妇女等人群也不适合。
有些孩子经常生病、感冒,家长想给孩子贴三伏贴,又担心小孩子不耐受。其实,三伏贴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小孩可以使用。但两岁以内的小孩皮肤娇嫩,要慎用。
对于一些过敏性体质,特别是对胶布过敏、年龄太小的婴幼儿来说,三伏贴就不太适合。这种情况选择“三伏脊”更为适宜。“三伏脊”即三伏捏脊,可振奋人体阳气,提升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有效补充和加强三伏天“冬病夏治”的疗效。其与三伏贴一样,也能提高人体正气,提高孩子免疫力。
敷贴后皮肤起泡怎么办
由于敷贴所用的药物,多为辛香的药物,比较敏感的人或贴敷时间过长,就容易出现起泡现象,甚至泡消后会留下浅浅的疤痕,这都属正常现象。
起泡时,可用京万红、万花油、烫伤膏等外涂患处。但如果已经并发感染,就要及时到医疗机构请专业人员处理。
伏天饮食指南
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记的就是:三伏天,吃什么?有句老话叫“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伏天吃饺子、烙饼、面条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麦之后粮食充足的喜悦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们,夏天饮食不可太凑合,要经常慰劳自己一下,多吃一些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因为夏天温度高,出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更损失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等矿物质,吃面更有利于补充营养。具体到吃什么,主要掌握四个要点:多酸多甘、补气去火、新鲜干净、补水养生。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导致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地多食用甘凉或甘寒食物。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去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需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而不厌。胡萝卜、柠檬、苋菜是其中首选;时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处。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此外,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而,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1-08
2025-01-06
2025-01-06
2025-01-05
2025-01-05
202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