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攻克气管移植排异世界性难题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17-07-20 08:23:05 热度:454

四医大唐都医院首创生物新技术

王睿 刘婷婷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海华

手术进行中。刘婷婷/摄

  7月13日,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宣布,该院崔鹏程教授和他的团队首创生物人工气管移植术获得成功,这是一项攻克了气管移植排异世界性难题的重大成果。
  器官移植中的排异反应,一直以来均需采用免疫抑制剂来对抗。但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却不容忽视,它会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感染,诱发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造成肝、肾、消化道等器官损害。所以,研发一种不用免疫抑制剂的移植技术,一直是世界医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6年前,56岁的患者范女士因反复咽痛、咳嗽、发热和气短来院就诊。入院后,突发窒息,紧急切开气管才救回一命。经气管镜检查,发现范女士喉及颈狭窄段长约6厘米,CT显示喉软骨和气管环大部分被破坏,诊断为喉气管狭窄,复发性多软骨炎”。
  经过保守治疗,病人的病情虽有所缓解,但需要终身带着气管套管生活,不能经口鼻呼吸,说话无法发出声音,这样的生活苦不堪言。
  崔鹏程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一般的喉气管狭窄或缺损,通过手术切除病变部位,将正常部位气道吻合后均能治愈。但是,狭窄或缺损长度超过5厘米时,就无法实施端端吻合,这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面对这一难题,国际上的最新做法是器官移植:将捐献者的气管埋植在前臂皮瓣下或大网膜内,经过一段时间的血管化后使其存活,再取出,移植到喉气管内,填补缺损。
  但这样的技术有很大局限性——患者需要应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机体对移植气管的排斥反应,而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不可忽视。
  经过4年多的潜心研究,崔鹏程和他的团队首创不用免疫抑制剂移植治疗新技术,即“生物人工气管移植术”。一期手术,将处理过的气管埋植在患者颈部肌肉内,使其血管化成活;二期手术,再将其移植至喉气管狭窄或缺损处,重建呼吸道。整个治疗过程不需要应用免疫抑制剂。
  新技术研究成功后,范女士成为该成果受益的第一人。3月16日,崔鹏程团队为她实施了一期手术,3个月后,CT扫描证实埋植气管完好,无排斥和吸收。6月22日,实施二期手术,术中组织病理学再次证实埋植3个月的软骨存活,无排斥和吸收迹象。术后8天,经CT扫描证实移植气管软骨环存活,管腔通畅。目前,患者已能经口鼻呼吸,健康状况良好。
  “该技术的研发和成功应用,更大的意义在于:其去除免疫原性的同时保留主要功能细胞活性的思路,为其他类似组织器官的移植提供了重要借鉴。”崔鹏程教授说。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