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7-07-05 11:09:49 热度:581
王石川
让老人负重前行,终究不是理想的社会状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包括子女在内的全社会,拿出更多的温情来
“闲坐门前摇椅憩,笑看儿孙院中嬉。”儿孙绕膝、乐享天年,曾是乡土中国一代代人梦想中的晚年图景。然而,有调查表明,当前部分农村老人却为了子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随着他们日渐年老,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愈发边缘,生活则维持在“有饭吃,没钱花”的状态。
“管了自己管儿子”“养了儿子养孙子”,确实是一些农村老人的生活状态。一定程度上讲,这不失为一种天伦之乐。然而,让老人负重前行,终究不是理想的社会状态。何况,还有一些子辈对父辈止于“仅养”、趋于“不养”,加剧了老年人的思想负担。
当然,老年人的地位尴尬,也不可简单归咎为孝道式微、道德资源流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农村空心化、农村家庭空巢化成了普遍现象。当分居城乡的“两栖”家庭越来越多,对老人疏于照顾,甚至需要老人独立承担照顾孙辈的重任,也就成了无奈的选择。这种状况,短期恐怕难有万全之策。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包括子女在内的全社会,拿出更多的温情来。因为,为了生计漂泊在外的子女,不容易有两全其美的选择。带着父母打工,住在哪里?父母看病能就地报销医疗费吗?老人能顺利融入当地环境吗?这还有赖于城市敞开胸襟,真心接纳农村来的新市民和他们年迈的父母。
当前这个阶段,难免有一部分老人要留在农村,子女不能陪在身边,但这不意味着就没有应对之策。当前,农村养老基本分三种:家庭养老、种地养老和社会保险养老。每驾马车都有足够“马力”,农村老人的生活品质才能更有保证。有村民算了一笔账:“比如一对老年夫妻,每月能领160元的养老金,老两口一个月差不多吃60元的面,油、蔬菜、副食花差不多100元,基本的吃喝还是可以维持,但想吃肉或者更好的副食就不太可能,要是有疾病、人情往来、烟酒等开支就更加不够。”可见,随着新农保的不断健全,农村养老金发放标准日益提升,农村养老的普遍问题,并非维持不了基本生存,而是走不出对未来的担忧。对于尚有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农村老人来说,这或许还只是一种隐忧;对于丧失生活能力的老人来说,这就是迫在眉睫的困境,需要外力的帮助。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社会转型期的养老问题,有时候家庭内部已少有潜力可挖,政府和社会组织却可以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比如,乡镇政府可设立专门的机构,定时陪护老人。有的地方已经建立起这样的颐养之家,让老人齐聚一堂,相互陪伴。同时,还配人照顾,帮老人做饭,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等等。做好“一桌饭”,下活“整盘棋”,老人开心、子女安心、政府放心,低成本、可持续,村空心不空,社会也和谐。
有人说,“农村老人最大的问题不是物质匮乏,而是精神寂寞。”其实这种寂寞,不仅是闲暇娱乐单一,精神文化缺乏,更在于对未来没有稳定的预期。让占比近半的农村老人尤其是留守老人老有所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其实,只要全社会一起努力,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帮他们走出焦虑,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有质地。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