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6-09-23 10:39:14 热度:554
新华网北京9月22日电(晏珊)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正在深入推进,陕西省宝鸡市通过“围绕六大体系建设,夯实四种责任,推进七项改革重点”,打造出深化医改的“宝鸡模式”。据悉,宝鸡市把解决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作为改革的出发点,聚焦核心问题,持续精准发力,呈现出“一破除、三创新、三提升”的新发展格局,让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一破除”建立全新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所谓“一破除”就是通过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全面建成新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按照“取消多少,补偿多少”原则,由省、市、县财政按4:3:3比例分担补偿。对市级医院因此减少收入,85%由价格调整补偿,10%由市财政补偿,5%由医院加强内部管理消化。
在推进城市公立医院医药价格综合改革方面,宝鸡市也是新动作不断。通过调整服务价格1829项(其中诊查费14项、护理费15项、治疗费545项、手术费1243项、床位费12项),对原来未纳入医保报销的92项中医适宜技术治疗项目,实现了全部纳入医保、农合报销,让宝鸡市财政列支400余万元用于补偿医保因价格调整和扩大报销范围增加的基金支出,发挥了价格调整的杠杆作用,使大医院将精力、技术放在了解决疑难危重病,让更多常见病留在基层。
为进一步挤压药品价格虚高空间,宝鸡市探索建立药品及医用耗材配送价格谈判机制,建立统一平台,在省招标价基础上,进行配送价格再次谈判。现已对750个品种、923个品规的药品和400个品种、1095个规格的医用耗材分别进行了三轮谈判,药品降价幅度在5%-10%,耗材降价20%左右,共让利患者3000余万元,让患者的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形成了供应规范、监督到位、稳步下降、保障有力的药品供应保障新机制。
“三创新”推动“健康宝鸡”建设
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医改的推进需过“人才关”。宝鸡市从破解人才“引进难、留不住、待遇低”问题入手,淡化编制管理,放开医院人事权,允许医院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自主招聘医务人才,实行人事代理和聘用合同管理,与在职在编人员享有同等待遇,医院的用人自主权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搞活绩效考核,细化考核方案,突出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技术能力、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彻底切断科室经济收入指标与医务人员考核之间的直接挂钩关系,彻底切断医务人员收入与处方、检查、耗材等收入之间的直接挂钩关系,个人收入分配重实绩、重贡献,并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和高风险岗位倾斜,适应行业特点的“两放开、一搞活、两切断”人事薪酬制度逐步建立,通过改革,医疗机构的内在活力得到全面激发,目前医务人员服务热情空前高涨。
在创新人事薪酬制度的同时,宝鸡市医改也在不断创新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公卫服务管理模式。各医院不断探索建立公立医院“管、办、评、调”分开新机制。在大卫生框架下成立市医院管理局,认真履行资产管理、运营评估等职能,同时,在市人民医院、市口腔医院试点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理事会和监事会,在市中心医院探索推行医联体管委会,在市第三人民医院探索董事会形式的新型治理结构。
为进一步推进“健康宝鸡”建设,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签约式“购买券”管理,并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人均45元,在严格考核基础上,进一步全面落实乡村医生补偿政策和劳务收入,并实行疾病控制市县一体化管理,建立各级各类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卫监及疾控机构卫生防病责任联动工作机制。
“三提升”完善“大医保”体系
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再发文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建设,宝鸡市把完善全市分级诊疗制度作为重中之重。据了解,宝鸡市按城市公立医院所在位置,以2.5公里范围划分服务片区,片区内上、下级医疗机构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实行基层首诊负责制,上级医疗机构派出副主任医师和高年资主治医师每周到服务片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坐(巡)诊,畅通转诊渠道。目前,基层首诊率达65.75%,双向转诊下转率达到10.87%,“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格局初步建立。
从2011年率先建立的财政兜底的大病统筹救助制度,到2013年建立的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再到2014年设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解决“三无”患者就医问题,宝鸡不断完善全民“大医保”体系建设。目前,通过多种改革,已初步构建起以基本医疗保障为基础,大病医疗保险为辅助,民政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相互衔接的“大医保”体系。
“一破除、三创新、三提升”工程,使全市居民健康指标不断提高,医疗队伍结构不断扩大,全市卫生人员总数达31963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达到2.48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11人。与此同时,医疗机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市医疗机构规模不断扩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648张、疗养院308张。
此外,医务人员收入不断增多,医疗服务效率也在不断提高,平均住院日由13天降低至10.4天;患者就医流向不断趋于合理,就医负担逐渐减轻。据了解,2015年全市95.24%的参合住院患者在市域内得到就诊治疗,市域内的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满足了患者就医需求。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0-27
2024-10-24
2024-10-23
2024-10-19
2024-10-18
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