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滥用中药材 食疗药膳入误区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时间:2016-09-23 09:53:23 热度:706

记者 肖思思 王攀 陈宇轩/广州报道

    掉头发要吃何首乌、肾虚要进补枸杞、补血要多吃当归……老百姓的养生食谱上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中药材。
  信奉“药食同源”,于是未雨绸缪地调理养生,身体微恙依靠添加中药材的膳食来调理,“食疗”是当下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电视台热播的养生节目、网络社交媒体疯转的养生秘诀,眼下成为很多热爱养生的人们的金科玉律。
  然而,这些习以为常的“药食同源”真的有科学依据吗?有没有哪些误区需要避免?为此,《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盲目追捧 食疗药膳成保健标配
  最近,广州的王先生感觉每天早上在家喝的粥味道有点怪。直到两天前,他才发现是母亲每天往粥里添加何首乌粉。“母亲觉得我工作辛苦,认为我身体不太好,要多吃补药。”王先生哭笑不得。
  湿气重要拔罐,怕上火要喝凉茶。在岭南地区,凉茶铺子随处可见,用中药材熬制而成的二十四味、癍痧等各种凉茶既是清热解毒的中药,又是降火消暑的饮料。
  “食疗”“药膳”成为不少人践行的生活方式。其出发点正是百姓深以为然的“药食同源”。
  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提供营养还能疗疾祛病。中医典籍《神农本草经》将365种中药材根据药品性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上品无毒可食用,比如红枣、人参、薏仁等,可以久服;中品有小毒,经炮制可食用,比如何首乌、麻黄、芍药;下品有毒,非治病不用,比如附子、乌头、半夏。即使是上品,也得根据个体差异,适人用适药。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甚至,业内认为,不仅仅食物、药物,乃至“毒”物都是同源。
  2002年,原卫生部发布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丁香、八角茴香、山药等86种中药材在列。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新增了人参、夏枯草、当归等15种中药材。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相关说明,列入该目录的物质需要同时符合多项要求,包括符合《食品安全法》及有关法规的规定、在中医药典籍中有食用记载,未发现毒性记录、具有传统食用习惯,正常食用未发现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者其他潜在性危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符合中药材资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等,而对那些虽然已经列入国家中药材标准,但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野生动植物品种的、中药材使用过程中存在不良反应的、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或不符合饮食传统要求以及其他不应列入的情形,都不能进入这个名录。而且卫生主管部门还会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进展适时对目录进行增加或删减,“是一个动态管理的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百姓信奉“药食同源”也走入误区。不恰当地服用中药、盲目追求食疗效果造成健康受损甚至死亡的事件屡见不鲜。
  2015年,浙江东阳一男子连续一个月每天服用何首乌导致全身蜡黄。化验结果显示,该男子肝功能严重受损。
  每逢秋冬,部分地区有在食品中添加自种的草乌、附片等乌头碱类中药进补的传统,近年来也发生多起中毒事件。2015年9月8日,云南省宾川县一村民邀请亲朋食用草乌炖猪脚,导致27人出现中毒症状,其中6人抢救无效死亡。
  是药三分毒 药食同源存健康误区
  如何科学看待“药食同源”?是否能够因为某种食物补益就多吃?纯中药材制剂是否一定无毒副作用?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专家学者表示,应科学认识“药食同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药食同源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尤其是南方人喜欢煲汤,这是经过生活检验过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也认为,中医有药疗也有食疗,比如红枣这样的食材对治疗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
  食物能够治病,“药食同源”背后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学特聘教授赵立平从胃肠菌群的角度给出了解释。赵立平表示,实验发现,传统上认为有药效的食材,可以改善胃肠菌群结构,抑制有害菌群的活跃程度。“如果一个人因为糖尿病而感到身体不适,多吃点薏仁,身体感觉就会好一点。因为糖尿病会造成人体肠道菌群紊乱,给人身体状况带来变化。薏仁能够调节菌群结构,使人身体的不适感得以恢复。”赵立平说。
  “肠道菌群是中药作用的主要靶点。”赵立平说,人是一个超级生物体,体内有一个先天遗传来的人的基因组,包含大约两万五千个基因。同时,还有一个后天获得的以肠道菌群为代表的共生微生物,其带到体内的所有基因组信息形成的第二个基因组叫微生物组,大约数百万个基因。肠道菌群会产生大量的生理活性物质,包括短链脂肪酸、维生素以及抗炎、镇痛和抗氧化等有益健康的产物,也包括神经毒素、致癌物质和免疫毒素等可能危害健康的产物。这些产物会进入血液,直接调节人体基因表达、影响人体免疫和代谢过程。因此,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和活性可以使人的两个基因组和谐共处,达到维护人体健康表型的目的。中药在这个领域可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北京广安门中医院仝小林团队的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发现葛根芩连汤(GQD)具有显著的降糖效果,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确。
  但赵立平等受访专家提到了“药食同源”实践存在两个风险。第一,“药食同源”的中药材,早期被当作药使用。人们发现这些药材比较安全,逐渐当作食品。但“天天吃顿顿吃,是不是绝对安全,这需要认真评估”。第二,是药三分毒,中药也并非完全无毒副作用,临床上有一些长期把中药材当食材吃而导致器官衰竭的病人,有一部分可能未能掌握其副作用,还有一部分并不是药本身毒性引起的,而是中药材在种植、制作过程中混入了有害物质,比如重金属超标。
  养生门槛低 专家呼吁加强监管
  赵立平认为,“健康中国”的建设目标不是治病,不是药物治疗,而是维护健康。“药食同源”归根结底是一种营养治疗的理念,代表了未来的趋势。而合理的营养可以调解和改善菌群,有益于保持健康状态。
  受访专家表示,虽然“药食同源”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现实中运用,需要避免一些误区。同时,药材本身的药性以及制作过程中的风险可能会给健康带来损害。专家呼吁,人们对待“药食同源”应更加理性。
  一些中医专家认为,“药食同源”在百姓中主要存在三个误区,第一,盲目进补。有些人觉得身体虚亏就服用人参等,以为可以补气健体,实际上,对阴虚体质的人却是不可用,反而消耗阴津,使症状加重。药材必须要给合适的人服用。
  第二,滥用药物食品。近年来,一些类似于人参软糖等药物食品流行起来,长期大量服用可能有害健康;还有些人自制药物食品,比如认为甘草有益则拿来泡茶喝,实际上,久服甘草可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第三,本着“药食同源”,却不懂得药材配伍,胡乱搭配,危害健康。中药有“性味”之分,药食同源的药物都有“寒热温凉”四种特性,是对立的。如果不懂得药物的配伍,“寒温”乱用,不仅不会见效,反而可能危害健康。例如,以食物来说,“猪肉:反乌梅、桔梗、黄连;合苍术食,令人动风;合荞麦食,令人落毛发,患风病;合鸽肉、鲫鱼、黄豆食,令人滞气”。
  既有科学依据,又有潜在风险,如何更好地发挥“药食同源”理念,更好的服务“健康中国”?
  陈凯先提醒,国家卫生部门发布的“药食同源”药材食材清单经过充分检验论证,切勿未经医生指导把没有列在清单之内的药材当食材。同时,即使清单之内的药材食材也要使用对路,这些药材食材虽然没有安全性的问题,但长期食用是否对症、能否达到养生乃至治病的目的,还需要医生的指导。“一些正规的药材经过专门炮制,可把毒副作用去掉或减低,但老百姓不一定懂得炮制方法;此外,还有药材的用量,在一定用量里面是安全的,但超出用量可能产生副作用。如果不掌握这些中药的特点,盲目把药材当食材,会适得其反。”他说。
  专家把“药食同源”的宜忌通俗地概括为三句话:不是所有药材都可以拿来煲汤;能拿来煲汤的不一定适合你的体质;即使药材适合你的体质,也要讲究与其它食材的配伍,而且不是用量越大越好、食用越频繁越好。
  此外,在从药物治疗到营养治疗的过程中,张伯礼表示,涉及“药食同源”的养生类产品须加强监管,建立安全可靠的准入体系。他说,养生不能神秘化,应该作为一种日常习惯纳入到生活中,这就需要提高养生类产品的门槛,要求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特定的资质。“目前养生类产品的门槛太低,做科普养生的鱼目混珠,有医药企业夸大疗效。不能让没有资质的企业和产品在里面捣乱。”他说。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