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精准医疗离民众有多远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16-06-30 11:48:28 热度:494

 正在追赶国际水平,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鑫昕 实习生 赖长明

    一位发热、腹泻、呼吸困难的患者,被医院诊断为重症肺炎,每天用药的花销接近1500元,可病情却越来越重。当使用一种芯片检测后,医院发现了明确的感染源,据此使用一天花费仅10元的红霉素,很快就治好了。
    6月25日,在成都召开的世界未来科技论坛上,当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程京讲出这个精准医疗案例的时候,引起了台下听众的一片感叹。
    精准医疗离我们还有多远——一个让普通民众感到好奇的疑问,在这次论坛上得到了充分的讨论。程京说,如果我们能快速、简便、精准地检测,人们就不用经常去三甲医院了,也可以大大减轻三甲医院的负担。
    中国精准医疗正在迎头追赶国际水平
    怀上孩子的时候,怎么才能知道孩子听力有没有问题?孩子刚生下来时通过了听力筛查,但两三年后听力却逐渐衰退,父母猝不及防,这种情况如何预防?
    遗传性耳聋和迟发性耳聋的这些问题,程京的团队已经实现了成功的“精准检测”。他说,以前我们没法知道哪些人会面临这个问题,现在通过基因芯片可以提前知道了。
    通过基因芯片发现的人体问题,可以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比如决定如何用药甚至决定两个人适不适合结婚生子。程京说,一些抗生素会导致迟发性耳聋,如果检测发现了这种情况,医生就可以给患者开具一个禁用抗生素的名单,每次看病把这个清单给医生看,就能避免因用药导致的耳聋。
    他还举例说,如果通过基因芯片检测发现某种疾病是母系遗传,这意味着,这个妈妈生下无论男孩女孩都有可能遗传此病,但男孩不会再往下遗传了,而女孩则还有可能往下遗传。
    “如果男女双方都携带隐性的致聋基因,结婚前就要提前检查,因为有25%的概率会生下一个听障的孩子,但有75%的概率会生下一个健康的孩子。”程京说。
    针对一些复杂的疾病,精准医疗成功的案例还非常少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康桂霞认为,精准医疗是一个美好的蓝图,通过精准分析和治疗可以让人类健康更有保障,“每个人活100岁都不是梦”。
    但这幅蓝图目前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地奥集团执行副总裁姬建新认为,现在的精准医疗更多的是针对遗传疾病,而某些传染疾病和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精准医疗能够发力的地方还很有限,成功的案例非常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石虎兵则认为,当前精准医疗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成本问题。“我们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低的成本筛查可疑的个体,而现在是‘不计成本’的。”
    姬建新认为,精准医疗目前更多侧重于精准检测,帮助人们认识到未来可能会面临怎样的健康风险,而精准检测之后,更需要的是如何进行精准的干预。
    因此,一些专家认为,目前精准医疗还处在“婴儿期”,或者说是“爆发的前夜”。石虎兵说,到现在为止,我们只能在认知范围内做到精准,但对于未知的世界,我们还在探索的过程中。
    以药物研发为例,姬建新表示,对于药企来说,下一步的重点是精准的药物开发,比如针对胃癌、肺癌应该开发什么精准的药物。“针对具有复杂逻辑特征的疾病专门开发适合的药物,将是未来药物开发的重要战场。”
    发展精准医疗,需要政府和科技人员一起创新驱动
    在论坛的讨论现场,医渡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徐济铭的出现让人们产生了联想:大数据能带人类走上精准医疗之路吗?
    徐济铭说,因为早期检测的不完善,他们发现一些医生并没有找到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多次治疗以后病情仍然没有改善。这些医疗问题都被沉淀在医疗数据当中,而这些数据可以为改进医疗提供更好的素材。
    石虎兵认为,通过大规模的样本采集,或者进行准确的个体化预测,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但就现有的认知水平,尤其是对肿瘤的预测,人类的认知还非常浅显,离“精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石虎兵说,目前无法通过计算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通过大数据的分析、统计学的建模得出的结论,仍然需要实验室的生物化学检验和认证,才能得出一个结果。
    姬建新也认为,人类对生命的认知还有一定的距离,根据生命系统采集到的信息,还无法预测它的结果。“两个检查结果差不多的肿瘤病人,用了相同的药以后,一个生存了5年,甚至痊愈了,而另一个可能一个月就病逝。” 他认为,生命的复杂性远远超过我们目前的理解,要做好精准医疗,还需要在生命科学领域开展更深入的耕耘。
    而另一方面,精准医疗的发展还有待制度上的突破。在被问到精准医疗可能会对医保支付产生什么影响时,姬建新表示,总体来看,精准医疗会带来医保总成本的下降。基于这种认识,医保应该加大对精准医疗的支付力度,给予更多的支持,这样才能推动医学的发展,也是降低中国医保总耗费的未来之路。
    在制度层面,程京坦言,新技术产品在医疗领域还受制于方方面面的约束,很难很快地应用于临床,这是我们要面临的问题。“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只要政府跟科技人员一起创新驱动,我们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健康一定会有保障。”程京说。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