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6-04-02 16:41:12 热度:682
北京老年医院临终关怀病房主任 姜宏宁
CFP
CFP
春风习习,杨柳依依。在清明扫墓祭祖、追念故人的时候,我们更要珍惜眼前,比如,那些奉献终身、即将“远行”的老人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我们欣喜于新生,更要无惧于死亡。枯枝上的新芽,可以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更替和希望的延续。准备开启新旅程的老人们,可以让我们看到生命的庄严和人生的厚重。
面对临终老人,我们该怎么做?
留心老人的身体和心理变化
当老人疾病进入终末期且治疗无效,或者机体日益衰竭时,就进入了临终阶段。在美国,临终关怀的对象是预计生存期不超过半年的终末期患者。我国一般将临终限定为预计生存期不超过两三个月,临终老人以中晚期肿瘤患者居多。
因疾病种类不同及其对机体功能的影响不同,老人临终阶段的征兆也各异,常见表现有:性情大变,神志或情绪突然变化,如烦躁不安、突然沉默或者昏迷;出现幻觉,胡言乱语;突然抽搐,意识丧失;高热不退或体温下降,心跳加快,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喘息明显;四肢湿冷,皮肤颜色改变;尿液逐渐减少,机体慢慢浮肿;口鼻恶臭,出现黑便等。
老人临终前,一般还会出现以下几个心理变化期:
否认期:认为自己的病是检查错误或者医生的失误,要求进一步检查或更换医生、医院;
愤怒期:明确死亡即将到来时,出现压抑、忧愁,终日愁眉不展或者焦虑、愤怒,认为生活对自己不公,可能会仇视家人及周围人;
抑郁或绝望期:变得冷静,进入既绝望又希望出现奇迹的矛盾心理,有的人会出现轻生念头,希望摆脱痛苦,减少家属的负担;
接受期:在没有希望时,出现悲伤、抑郁,最后万念俱灰,平静地或不平静地接受死亡这一事实。
具体到个人,各阶段可能没有明显的界线,甚至会重叠、反复出现。同时,也因周围人群的心理干预而出现不同的心理变化。
给老人最具人文关怀的治疗
确定老人进入临终阶段后,要做好照护。临终老人的照护涉及老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其相关的医学、护理、心理、社会、伦理等问题,需要姑息关怀和治疗。
“姑息”在日常使用中常被当作贬义词,但医学中的“姑息”却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手段。姑息治疗是一门临床学科,通过早期识别、积极评估、控制疼痛和治疗其他痛苦症状,包括躯体、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困扰,来预防和缓解身心痛苦,从而改善临终老人的生活质量。
具有人文关怀的治疗,更容易得到老人的接受。所以,姑息治疗应该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关怀,而不是以疾病为焦点。同时,接受死亡,但也要提升生存的质量。需要强调的是,病人与照护者是合作关系。此外,关心缓解症状和舒服的治疗而不是根治,其治疗方式可归属为舒缓治疗。
随着病情变化,姑息治疗的侧重点也要随之改变。例如对于肿瘤患者,根据肿瘤病变的演变,姑息治疗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抗癌治疗与姑息治疗相结合,对象为可能根治的癌症患者。此时,姑息治疗主要是缓解癌症及抗癌治疗所致的症状,保障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
第二阶段,当抗癌治疗可能不再获益时,以姑息治疗为主,对象为无法根治的晚期癌症患者。此时,姑息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第三阶段,为预期生存时间仅几天至几周的终末期肿瘤患者,提供临终关怀治疗、善终服务、沮丧支持。因此,姑息关怀不是等死不治,而是更积极地参与疾病的整体治疗,是具有人文关怀的治疗。
家属可以送老人到临终关怀机构接受姑息治疗。我国临终关怀机构的主要模式有宁养院、社区的临终关怀家庭病床、临终关怀医院、综合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等。
让老人规划好人生的最后时光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当人老了之后,往往开始回避死亡,忌讳谈论死亡,内心对死亡充满恐惧。但死亡如同生存,是不可回避的,每个人都将面对。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就是对生命的珍视。早在半个世纪前,西方国家就已经开展死亡教育,以此提高人们在非常情况下对情绪的控制。我们也要提倡死亡教育,鼓励老人及其家属积极认识死亡。
首先不要回避,认清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任何生物都有一定的生存期限,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科学性,回避死亡并不能阻止死亡的发生。其次,学习关于死亡的相关知识,提倡优生、优死的健康理念。当老人因年事日益增高或者面临疾病困扰时,要通过学习进而认识死亡,积极、乐观面对死亡,与家人和谐相处,不要把痛苦和悲伤留给亲人。第三,要规划好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要让老人规划自己的生活,提前处理个人事物,避免遗留财产等纠纷,以一种坦然的心态面对死亡而没有遗憾。
这其中,第三条尤其重要。中国人比较忌讳谈论死亡,很多老人被瞒着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没能够选择和规划好临终前的生活。因此,在老人临终前,家属应告知老人实情,让老人有时间去面对即将离世,理智看待疾病和死亡。只有这样,老人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认真思考,进而安排自己的相关事宜。
临终老人应确定自己有无遗憾的事,比如,有没有自己想做而未做的事,有没有想对家人说的话,财产是否得到妥善安置,还想和哪些人见面等。针对心存遗憾的事情,尽可能去妥善解决。现在,因财产问题引发的家庭纠纷越来越多,老人一定要把处置财产当作一件重要的事,在世时就规划好,不要因为财物而伤了儿女间的感情。提早规划好最后的时光,不但可以让自己坦然面对死亡,也能提醒自己好好享受人生,劝慰家人少一些悲痛,珍视生活。总而言之,老人在临终前应该做的事就是理智面对生死,规划生前身后事,认清活着的意义。
平静有序地送别老人
当临床宣布老人去世时,家属就面临老人的送别过程。目前,医学上对死亡的判定标准有两种:心死亡(心脏停止跳动,自主呼吸消失)和脑死亡(脑组织或脑细胞完全死亡,大脑、小脑、脑干等中枢功能完全且不可逆地丧失)。个别患者会出现“脑死亡”但仍然存在心跳及呼吸(或由呼吸机辅助呼吸),但此类现象持续时间有限。
在老人疾病进展、病情危重的时候,家属要调整心理状态,控制和稳定情绪,做好思想及其他(衣物、墓地等)准备。老人一旦去世,要保持室内安静,由医务工作者除去各种医疗设备,对老人身体穿刺部位进行按压止血,对口腔、鼻腔以及身体其他部位异物或者分泌物进行适当清理和塞堵处理;然后用温水(可用适量消毒液,如酒精)轻轻擦拭老人遗体,保证身体洁净;接着穿戴预先准备的衣物,顺着肢体关节伸缩方向调整后穿戴,注意动作轻柔,避免用力过多。这些工作可由专门人员帮助完成。
在此期间,家属应向医生提供老人身份证明以及户籍证明,由医生开具《医学死亡证明书》,证明书是办理殡葬、注销户口等后续事宜的合法材料(家属可复印证明书,以备相关事宜以后使用)。遗容整理可在遗体送入太平间后由专业人员实施,医院可协助联系安排追悼及殡葬事宜,也可由逝者家属自行协商进行。目前对遗体的处理有土葬、火葬、海葬等方式,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老人在世期间如有选择器官移植或遗体捐赠的遗嘱,应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
在老人临终阶段和送别后一段时间,也应重视亲友的心理、精神状态,进行死亡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早日从亲人离去的悲痛中解脱出来。
(本报记者陈海波整理)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3
2024-11-23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