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6-03-14 15:51:46 热度:1798
本报记者 刘志强 史自强 柴秋实
旭日无限好,夕阳也美丽。
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2.12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5.5%。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成为一个全社会持续关注的课题,也成为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养老保障:水平将不断提高,制度将更加公平
预算报告提出,2016年1月1日起,按6.5%左右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至此,养老金将实现“十二连增”。在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人社部原副部长胡晓义委员看来,理想的情况是,未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养老金每年都能有所提高。
如何科学合理确定养老金增幅?胡晓义详细分析道,首先,要站在全局考量财富在代际间的恰当分配等问题,“如果老年群体占有财富偏多,直接创造财富的中青年的积极性可能会打折扣”;其次,在技术参数上要考虑五方面因素,即GDP增速、财政支付能力、物价水平、居民收入增幅以及社保基金本身的承受能力。“综合考虑,6.5%左右是恰当的。此外,预算报告提出要向退休较早、养老金偏低的退休人员和艰苦边远地区企业退休人员适当倾斜,这就既体现了公平,也体现了差异。”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巨晓林代表建议,应为农民工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缴费账户信息,理顺简化异地缴纳转接的体制机制,确保农民工在全国各地都能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险待遇,同时要加强政策宣传,增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的意识和维权意识,为自己谋划一个幸福的晚年。
养老服务:既要有“安全感”也要有“存在感”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这一体系,应如何努力?
“目前,公共养老机构虽然覆盖面较高,但整体上养老设施还不够丰富,服务品种少、不够专业。”河北省民政厅厅长赵风楼代表认为,今后应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和设施的建设投入,增加专业养老护理培训。
“核心是以人为中心,要搞清楚养老服务的对象,精准发力。”胡晓义认为,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需求也不一样,医疗、照料、生活服务等都不能“大而化之”。
“最需要关爱的是4000多万失能、半失能的老人。”赵风楼建议,今后要特别对他们以及农村养老机构予以重点支持。
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有物质保障、有“安全感”是基本,能实现价值、有“存在感”则是更高层次。“现在社会上、包括很多老年人自身都认为自己是‘对社会无用’的被抚养人群,这种‘心理塌陷’会掩盖老年人的活力和激情。”胡晓义表示,我们需要积极引导老年人老有所为,促进社会和谐。
养老产业:引资本降风险强人才,加大有效供给
“目前我国养老产业有效供给不足、供需存在脱节。”厦门恒兴集团董事长柯希平委员发现,一方面我国有许多老年人需要专业护理和照料,另一方面许多养老机构却空置大量床位。
围绕养老产业如何补短板、优供给,代表委员们各抒己见。
——社会资本要充分调动。“养老机构投资规模大、回收慢,回报率也低,很多带有公益性质,不靠外力,难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赵风楼告诉记者,目前机构养老的比重只占3%左右,需求正在逐步增加。
柯希平建议,未来国家既要对养老产业进行统筹规划,也要细化优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积极进入。赵风楼则认为,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也不宜管得过死,要让不同收入、消费水平的老年人都享受到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
——经营风险要有效降低。“建议由政府与机构各负担一部分费用,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等商业保险,降低机构经营风险。”赵风楼说,这样出现意外可由第三方机构来赔付,降低机构经营风险。
——专业队伍要培育壮大。柯希平表示,未来应建立全国性的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和就业鼓励政策,提高护理员待遇,提升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及服务能力。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