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16-03-11 08:42:47 热度:906
北京协和医学院最初的校训是“科学济人道”。科学,是指以实验或数学方法为主的系统知识。人道,指关爱生命、维护自尊、尊重人性的道德观念。济,即帮助、救助。“科学济人道”传达的核心意思是将科学作为手段,以人道为目的,强调科学的价值导向。医学作为一门以人为研究对象且直接服务于人的科学,比其他任何科学都更强调人文关怀,也因而要求医学工作者更具有人文精神。
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创办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在精英化的医学教育中,一直秉承这样的校训精神,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从预科阶段就开始接受人文培养,将人文情怀贯穿到专业学习和8年的课程中。曾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的曾益新院士在该校2015届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嘱托毕业生们要坚信医学的价值,并牢记协和创办初期的校训“科学济人道”。曾益新院士说,科技以人为本,“为人服务”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终极目的。“医者”应该成为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典范,须具备“科学脑,人文心”。
然而,让人担忧的是,如今,我们很多人把科学作为目的,甚至认为科学至上。这其实是忽视了科学背后的价值观,把手段当作目的。在医学领域,这种科学至上、技术崇拜的风气也很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现在仍处在生物医学模式为主的阶段。
生物医学模式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解剖学、显微镜、血液学、泛生物机制的诞生而出现的。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精神心理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越来越多地出现,人们发现,并非所有疾病都能用生物医学的模式来解释,转而从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探寻致病的因素。这就有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81年,国内引进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概念,推动我国向这一新模式的转变。但目前我国从医疗体系的设计到医学教育,很多时候仍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上,仍存在“技术至上”的科学主义崇拜,对医学人文的关注非常缺乏。
人文精神的缺失,与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不无关系。从上学开始,我们就被灌输这样的理念:只要成绩好就是人才。在后来的求学、工作过程中,大家关注的是谁学习好、技术好、本领强、做事好……而不管他是否做人好、品德好。
记得年少时,我想拜师学武功,师傅说不能随便就教我,要先了解我品德如何,因为将来要是我学成了,满身功夫,既可以见义勇为,也可以拦路抢劫。师傅说:“我教功夫,要引导你将来多做好事,给我争光。”其实“功夫”与“科学”一样,都是手段,需要有从良向善的追求,有慈悲为怀的修养。北京协和医院的张之南教授曾讲过,“当医生就要当好人”,这种鲜明的价值取向,就源于“科学济人道”的协和校训。
就我国而言,科学是外来文化,曾经的科学落后严重挫伤了我们的民族自信,于是,科学救国成为我们的不懈追求。但我们始终不要忘记,科学只是手段,是人类滋养善良和扶助人道的手段。当下,我们的学校培养出了不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聪明、成绩好,却自私、不善良。这正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违背“科学济人道”的精神,没有给孩子们指出向着光明、向着高尚成长的人生方向。(袁钟)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2-26
2024-12-26
2024-12-26
2024-12-26
2024-12-26
202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