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6-03-08 23:20:44 热度:927
“十三五”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些大事一直是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但昨天,何宪委员提出的一件小事——“护工”却引发了福利保障委员们的热议。目前,护工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和责任心是最大的问题。
何宪委员:提个小事情,有个制度我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就是医院里的护工制度。我不知道国外有没有护工制度,在国内凡是重一点的病症,全部是需要家里人护理,这里有什么问题呢?现在年轻人工作很忙,老人生病住院了,还需要他们请假护理,即便请护工,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职业资格,会不会护理,家里人不在时,也无法了解护工是否尽职,因为他们缺乏管理。此外,病人也不是所有的事都需要护工护理。结果,经常一间病房里出现几名护工的现象。为什么医院不能担起这个责任,为什么医院不能对护工进行专业的培训,为什么医院不能把人力资源用得更好一些?这个问题出在哪?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完善医疗服务体系都没有提到这一点,我建议未来五年计划是否提一提。
杨祥波委员:护工这件事应该放到市场上解决,用经济杠杆来调节,而政府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十分重要,政府要通过相关政策这只无形的手把护理这个市场规范起来,让其健康发展。
李一委员:在国外是有护理这一行业的,分两种情况,一个是靠钱;另一个是国家把护理管理起来,作为民众公益、民众事业。钱从哪里来?从市场中来。在北欧,有护工类的机构,是政府注册的,有牌照的,他们有基本的医疗常识,而且还有重症护理人员,负责伤残的、癌症后期患者等特殊病群体。这方面,业态已很成熟。
本报记者 龙露 J029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3
2024-11-23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