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中西医临床汇通之路不能断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6-03-04 15:41:02 热度:1069

    中医和西医院校临床专业毕业生不能互考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这一政策引发委员们对中、西医临床人才培养的担忧——

本报记者 魏敏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曹洪欣从事中医药教育工作多年并长期坚持临床。今年两会,他把焦点放在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培养的互通问题上。
  中西医临床人才培养链条断了
  据了解,2016年,国内首次出现中西医临床专业教学“断裂”的现象,即西医院校临床专业毕业生不能报考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中医院校临床专业毕业生不能报考西医院校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致使保持30多年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培养的链条被割断。此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五部委发布的《关于做好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西医类别的招生对象为临床医学类专业本科毕业且获得医学学士学位者;中医类别的招生对象为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本科毕业且获得医学学士学位者。”
  “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是我国近百年来形成的具有特色医疗养生保健体系中一支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奖到一系列中医药重大成果,以及服务于民众健康事业,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在几十年来走出了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用人的一条路。如果因为某些政策导致中西医临床人才培养的链条断了,我觉得非常可惜。”曹洪欣提出,应该及时纠正,才能保证中西医临床专业可持续发展,这在保证人才队伍,或是促进中医药在医改中发挥作用方面都有必要。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对此表示认同,他说,“中医西医都为人民群众健康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行割裂医学宗旨,人为设置医学藩篱,无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方案违背了教育规律。任何专业的录取都是以能力考试为标准,能力达到了,不能因人为的障碍而拒之门外。”他建议取消此类违背人才培养规律的规定。
  曹洪欣呼吁,“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培养的链条不能断。从政策上不允许中西医临床专业互通,西医报考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中医报考西医专业学位被终止,由于中西医跨考后无法考取职业医师证,阻断了西医学习中医之路,也阻断了中西医临床汇通之路。”同时,他对近半个世纪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历程作了介绍。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医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题词中指出,“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随后发出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全国举办了三批“西学中”班,屠呦呦、方药中、陆广莘等一批优秀的“西学中”人才成长为著名中医药专家学者。
  文革时期,在“中草药运动”影响下各地“西学中”班涌现,基层中西医得到很好的互补结合,随后所产生的“赤脚医生”一度达到了150多万人,守护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世界卫生组织认可。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医药教育的实施,各地涌现了众多热爱中西医结合的西学中骨干力量,西医转学中医或中医学生报考西医研究生成为医学传承与创新中的新生力量,以及临床与科研中骨干力量的重要来源,并且搭建起中西医汇通的桥梁,开阔了中、西医研究的方向,大力提升了院校医疗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委员呼吁合理配置中西医人才队伍
  “希望在全科医生的培养和执业等政策体制设计中能进一步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强中西医结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也提出同样呼声,他说,一方面,目前全科医生培养中并没有很好地贯彻中西医并重的原则。
  全科医生一般是西医院校毕业的,目前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中中医药内容都较少。缺乏中医素养的一线全科医生在基层恐怕很难承担起中西医结合。另一方面,在执业环境上也存在障碍。现在全科医生毕业生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西医院校毕业的,通常说的全科医生,另一类是中医全科医生。目前基层全科医生岗位设置一般是面向第一类,即西医院校毕业的全科医生。中医全科医生往往只能进入中医科工作。希望今后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能进行改革,增强全科医生培养的中西医互通性。
  “临床人才培养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顺应医学发展规律。做到‘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能够交错发展,希望政府部门减少设置限制。”全国政协委员赵东科提及人才培养深有感触。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顺天德中医医院院长王承德建议,加强多途径人才培养,加大对师承传承、基层中医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重临床、重技能、重疗效的中医药人才评价考核机制,研究经自学、师承、家传、西学中等多种途径学习中医人员取得中医执业资格切实可行的方案。
  曹洪欣建议,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应及时修正有关政策办法,恢复专业学位中西学互通链条,完善适合中西医交融的专业学位培养招录衔接方案,使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为民众健康、防病治病做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