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诺奖效应”能推动中医走多远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5-12-08 08:17:19 热度:557

王君平

  借助诺奖劲风,如果能重新审视定位中医药,打破束缚发展的痼疾,加快建立激励机制,让古老的中医药在现代科学体系里光大发扬,“诺奖效应”才会发挥更大效用
  85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开启了诺奖之旅。北京时间12月7日晚,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屠呦呦用中文发表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10日,她还将出席颁奖典礼,实现中国大陆科学家诺奖零的突破。
  屠呦呦获得诺奖,使一向被质疑“不科学”的中医,终于吐气扬眉、为国争光,更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医药这个伟大宝库,也被业界认为是岐黄之术发扬光大的最好时机。对中医药宝库来说,青蒿素的发现,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人们相信,中国传统医学带给世界的礼物,会越来越多。
  但也有人担心,“诺奖效应”有限。如果制约中医药发展的根本性障碍不能破除,青蒿素获得诺奖这一事件,不过是打了一针兴奋剂,一时风光无限,却易潮涨潮退,中医药“捆着手脚”的发展处境仍难扭转。
  忧虑并非多余。
  在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新闻发布会上,屠呦呦说:“青蒿素一旦产生耐药性,就需要再花十年时间研究新药。”科学家的担忧是理性的。青蒿素尽管来源于中医药,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西药。在人类与疟疾的斗争中,无论是最初“抗疟神药”氯喹,还是如今的“中国神药”青蒿素,临床应用上都容易产生耐药性。这根源于“对抗医学”,是西医学无法解决的通病。耐药细菌出现了,超级病毒诞生了,人类会陷入无药可医的窘境。
  以肺结核为例,曾经一度销声匿迹,近年却卷土重来。随着西医药局限性的凸显,中医药的独特作用引人注目。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药极少出现耐药性,展现出中医和平介入、系统治疗模式的强大优势。这也难怪屠呦呦老人多次强调:“青蒿素是一个古老中药的真正馈赠。”如果不能继续挖掘、善用,浪费馈赠还算小事,更重要的,是不能造福世人。
  屠呦呦老人对青蒿素前景的担心,也是人们对中医药前景的担心。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医药在国内的发展取得长足进展,这把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正在惠及更多民众。然而,中医药长期处于被审视、被验证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源于西方的评价审批体系,常常强迫“不科学”的中医药“削足适履”、委屈地穿上西医的鞋子。中医西化、中药西管,缺乏灵活和本土特色的机制,以至于有人戏称,“杀死中医不用刀,强制西化就能让其武功尽废”。话虽尖锐,却是警醒:作为一种独特的医药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一种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如果我们自身不注重传承、不注重创新、不注重弘扬,“有宝挖不出”,那么今后,只怕类似青蒿素的药品,都将成为“中西医结合”的产物,中国也只能成为“中医的故乡”——倘如此,我们将如何面对先祖?
  从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到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中医药早已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这让人们对中医药未来多了自信。借助诺奖劲风,如果能重新审视定位中医药,打破束缚发展的痼疾,加快建立激励机制,让古老的中医药在现代科学体系里光大发扬,那么,诺奖就不再只是世界吹向中国的一阵风,“诺奖效应”才会发挥更大效用。如此,才能有更多“青蒿素”走向世界,让更多“屠呦呦”造福民众。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