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健康 时间:2015-11-05 20:56:21 热度:680
新华网北京11月5日(刘映)肿瘤什么时候防治效果最好?在发生病变前;一定要杀死肿瘤吗?也可以带瘤生存。在近日召开的“首都国际癌症论坛2015暨北京世纪坛医院百年院庆学术活动”院士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名誉副理事长程书钧带来了肿瘤防治的新视角,肿瘤治疗不能光治肿瘤,还要关注人自身微环境等因素,加强肿瘤病人的整体治疗,“大家一定注意肿瘤发生发展是个全程的过程,不是局部的。人类不要把精力都放在单一基因的治疗上,还应注意肿瘤病人的整体治疗。”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名誉副理事长程书钧
我国癌症发病现“三高” 癌前病变并不是癌
随着老龄化加剧、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不健康生活方式及食品安全问题等多种原因,近20年来,我国癌症呈现年轻化及发病率和死亡率“三线”走高的趋势。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全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估计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即全国每分钟就有6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从病种看,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第一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食管癌,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6.39%。从发病年龄来看,恶性肿瘤发病率全国35岁至39岁年龄段为87.07/10万,40岁至44岁年龄段几乎翻番,达到154.53/10万;50岁以上人群发病占全部发病的80%以上,60岁以上癌症发病率超过1%,80岁达到高峰。为何50岁以后的人群患肿瘤多?
程书钧表示,一般来说,50岁以前需要完成人类的生殖延续。因为人50岁以后就会走向退化,从自然的观点来说,肿瘤的发生也是个自然的过程。肿瘤是生物进化衰老的正常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跟人生命过程中免疫为主导的从强到弱发展的结果。
“值得关注的是,现在的肿瘤治疗多处于晚期状况,可以说为时已晚。其实正常的肿瘤细胞发展需要20-30年,可以说在很长的这段时间内,叫癌前病变。如果控制得好,晚期肿瘤发生率可以大大地下降。”程书钧说,“癌前病变并不是癌,甚至连癌的初期都不是。相当一部分人可能一生都维持在癌前症状,不会恶变,但也有1/3可能会发展成为侵袭癌。控制癌前病变可以控制肿瘤,其中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宫颈癌,相对来说,宫颈癌的发展比较容易被发现,如果在病前增生时予以切除,那么宫颈癌可以下降80%左右。而没有这样做的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仍然很高。”程书钧呼吁肿瘤防治战略应当前移到“癌前病变”。
靶向药物突破大 同时需关注肿瘤患者全身治疗
近年来,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从手术、放化疗到靶向治疗、免疫疗法,肿瘤的治疗方法也日趋多元化,有许多进展。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靶向药最终都可能出现耐药现象,特别是单一的靶向药作用有限,这是靶向治疗面临的巨大挑战。”程书钧指出,肿瘤并不是单一基因疾病,人体所有的部位、器官和组织都可以发生肿瘤,所以单一靶向药的效果有限。同时,由于个体不同,基因突变的情况也有所差别,同样的治疗,在不同的患者身上疗效并不同。此外,肿瘤周围的微环境、内部炎性机制不同也会造成异质性,致使同一个人患同一个,原发癌、转移癌的表现都不尽相同,因此靶向药物会出现耐药现象。
那么肿瘤到底是个局部的病,还是全身的病呢?
程书钧例举一篇发表的论文说,将遗传背景一样的一群小白鼠一分为二:一群属于“快乐的小白鼠”,他们在一个比较大的空间生存,里面有游戏玩具,可以玩可以交流;另一群则是在固定的小空间内,通过一段时间的诱发肿瘤,这群在固定的小空间内小白鼠其肿瘤发病率明显高过“快乐的小白鼠”。
“这就是环境的差别。人的情绪会通过下丘脑垂体系统影响内分泌,影响免疫系统,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加强肿瘤的整体治疗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程书钧说,一般情况下,不少肿瘤病人会出现焦虑情绪,如果通过非药物干预或其它有效措施,可以延长病人的成活率。
长期以来,对于肿瘤的发病原因,业内认为占主要地位的就是基因突变所致。
程书钧指出,其实并不仅仅是基因突变,还有微环境的影响,人宿主因素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人体宿主因素的变化不仅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更会对肿瘤病人的治疗有重大影响。因此,人们治疗肿瘤不能光治肿瘤,还要加强肿瘤病人的整体治疗。
人体和肿瘤之间必须要有个“你死我活”的决斗吗?在对待肿瘤的态度方面,近年来,“带瘤生存”的理念被不少专家提及,即让人体和肿瘤之间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让肿瘤细胞在一定时期内处于静止或休眠,加强人体抗病能力,从而实现长期带瘤生存。
程书钧指出,尤其对已转移的肿瘤,不一定都要杀死肿瘤,可以带瘤生存,也有可能获得一样长甚至更好的生存时间。“带瘤生存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程书钧说。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1-09
2025-01-08
2025-01-06
2025-01-06
2025-01-05
202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