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5-10-12 20:40:29 热度:577
本报记者 张蕾 叶乐峰
用于提取青蒿素的黄花蒿。
《肘后备急方》
以上均为资料图片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布后,舆论关注的热潮迭起。除了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一种植物(青蒿)、一个人物(葛洪)和一本古方(《肘后备急方》)也成为焦点,并引发了一系列与中医药、中西医有关的话题。
日前,记者采访了国内中医药学界的几位专家、学者,听他们谈论今年此项诺奖和“青蒿素”带给中国传统医学的启发。
中草药——当年抗疟团队锁定的研究方向
10月8日,屠呦呦在中国科协为她获诺奖举行的祝贺座谈会上,这样详述自己发现青蒿素的历程:“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道理很简单,就是青蒿一把,加水研磨一下,压出来的水喝下去。一般中药都是用水煎,这个为什么要这么处理?我想可能有温度破坏的问题,还有药用部位、品种、采收季节的问题,更多的是提取方法的问题。”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的办公电脑内,记者看到了《肘后备急方》中关于如何治疟的文字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这一记载,只是提到的不仅有青蒿,还有黄花蒿,并要“新鲜的或阴干后研成粉”。清朝韩善徵所著《疟疾论》(1897年刊行)在当时辑述较为全面,在列出的31个今方中,2个提及青蒿汤药。
用青蒿治疗疟疾,不仅见于古代中医药典籍,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民间也有使用记录。这为当时各地的科学家提供了研究方向。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副研究员郭长强当年曾随老师魏振兴参与青蒿素的研究工作。“虽然古代医学书籍有使用青蒿治疗疟疾的相关记载,但各地中医使用数种不同的蒿草入药。从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至20世纪下叶的医学书籍中,青蒿(又名香蒿)一直被尊为正品,还有些古书提到热水煮蒿治疗疟疾,这种不精确和不可靠的记载妨碍了当时科学家的研究工作。”
1972年底,北京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发现青蒿的粗提取物有边缘抗疟作用,但前景不看好,一度停止了对青蒿的研究。“当时科学家通过对各种蒿属植物进行研究发现,在青蒿、黄花蒿、牡蒿、茵陈蒿、小花蒿中,只有黄花蒿含有青蒿素。”郭长强说。
但不管怎样,当年抗疟团队还是将研究方向锁定为中草药。
那么,著有《肘后备急方》的葛洪又是何许人?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的中国医学史展厅里,记者竟然很容易“见到了他”——东晋葛洪的画像一直在那里,并有配文:“葛洪(261—341),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是道教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著名医药学家和炼丹家。在长期的炼丹实践中,他细致观察,积累了很多原始化学知识,对古代化学和制药化学均有重要贡献。”
对于葛洪,张其成认为他“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
相关记载显示,葛洪一生著述颇丰,《抱朴子》是其代表作。该书分内、外两篇,其中内篇20卷,论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总结晋代前的神仙方术,包含守一、行气、导引等,为传统医药学积累了宝贵资料。
可见,青蒿素、中医药典籍和葛洪几个看似关联不大的字眼,背后却承载着中医药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核。
青蒿素——传统中医药在提取方法上的借鉴与发展
早在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时,围绕其获奖曾有一些争议。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来提取,这对于发现青蒿的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素都很关键。
既然青蒿素的提取使用是现代方法,而不是中医药的传统方法,青蒿素和中医药还有关系吗?
用现代科学方法来提取是事实,但却不能因此就说这项发明并非源自中医,更不能用它来否定中医。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林瑞超认为,虽然青蒿素在发现和提取后的药性分析、临床试验以及后来的药品改良都使用了现代医学的典型方法,但是其原创性不可否定,“因为没有原创就没有发展”。
“屠呦呦从古方中寻找有效的药物成分,不失为一种便捷、有效的方式,毕竟古方经历了人体实验,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用药效果。”国家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庆国介绍,在众多创新药物中,不乏从天然植物中提取药物成分的例子,比如平喘的麻黄素和氨茶碱、强心的洋地黄、降脂降糖的黄连素、治疗癌症的紫杉醇……
可见,从植物中发现并提取药物成分,一直是人类寻求新药的重要手段。
传统医药宝库——在现代技术的发掘中绽放更大光彩
在得知自己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后,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与获奖相比,我一直感到欣慰的是在传统中医药启发下发现的青蒿素已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疟疾病人的生命。”
由于传统中医药中有很多理论无法被现代科学所证明,因此受到科学界质疑。对此张其成强调,不能以狭隘的眼光看待传统中医药。“它是一个宝库,我们可以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去挖掘,能挖出来的是金子,挖不出来的也不要轻易否定,完全可以等待以后的科学实践去检验。”
在林瑞超看来,尽管与现代医学相比,传统医学发展缓慢,但现代医学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而传统医学却拥有数千年历史。“中华民族靠传统医药生存了这么久,不能否定其科学性,尤其像以《本草纲目》等为代表的世界性药学经典,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不应该忽视。”
“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说明,中医药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有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去发现、挖掘和研究。”屠呦呦本人亦如是说。
显然,中国科学家凭借青蒿素的发现而问鼎诺贝尔奖,会促进中医药加速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但是,这也意味着中医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有人不免担心,如果按照屠呦呦等人蹚出的这条路,恐怕将来就只剩下中药研究了,中医辨证性的理论和原创性的思维会被丢掉,到时哪还有什么中医可言?
面对这种担心,王庆国认为可以理解,但却不必过于焦虑。“纵观中医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一直随着时代而发展,一刻也没有停歇。并非好多东西古代典籍中都说好了,我们拿过来用就行。”
除了社会需求的引导和临床经验的支撑,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医的发展也从当代最先进的科学理论与技术中汲取发展营养。“既然一直以来,中医都在不断地从外部汲取营养丰富自己,那么到了现在,我们依然要在传承核心优势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王庆国强调。
现代医学成果——中医药和现代科学融合的结晶
采访过程中,几位专家都强调:传统中医药尽管是数千年中华民族智慧的累积,博大精深,但也必须在吸收现代一切医学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青蒿素的发现就是一个有力证明。它并不是传统药典里现成的东西,但是取材中草药原料,经过现代方法提炼加工后,就成为更有效的新药去造福于人类健康,这说明只有用现代的方法发掘和发展中医药,才能取得更辉煌的成绩。”王庆国说。
“屠呦呦获奖不能证明中医药的胜利,但至少证明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结合的胜利,这一点不能否认。”张其成也一再强调,医学发展没有必要去刻意计较传统与非传统、中医与西医的分别。
“屠呦呦获奖的事实证明,中医的现代化科学发展之路非常对,但也并不表明这就是唯一一条路。对于传统中医药文化对世界医学作出的新贡献,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张其成补充道。
林瑞超则建议不必纠结于“青蒿素到底是中药还是西药”,而应把目光放到如何更好地促进人类健康上。“我们说某种药品是中药或西药,其实更多是为了方便管理。诚然,作为单体的青蒿素被归为化学药品(西药),但化学药品类有些也是几种物质成分混合而成。相关统计显示,目前约有30%的化学药品都来自天然药物或其衍生物。”
对于未来中医药的发展方向,张其成做了两个乐观的预计:“一是中医药将会被现代科学越来越证明它的有效性,二是中医药的思维经验将会促进现代科学的发展。”当然,他也不忘强调,中医最核心的思想理念“阴阳中和”不能丢,因为“越简单的东西往往越能反映本质”。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5
2024-11-25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3
202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