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5-09-19 22:40:34 热度:1159
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王琦
中医学的繁衍、传承、绵延不断,与师承教育密不可分。千百年来,师承教育培养了大量中医药人才,这一模式也是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经验和技术专长的有效方式。
当前,我国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已开展了15年,政府管理部门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目前全国已先后认定了5批共2871位名老中医,包括第五批在内的4804个徒弟和1017个传承工作室。取得成绩的同时,有些问题还要思考。现行制定的传承各类考核指标中,大多数考核都是针对学术传承人的,对于指导老师则少有具体要求,师承工作应该是双向的,“传”与“承”同等重要,应对指导老师设置相应的评价标准,要以造就新一代名医为己任。仅仅要求指导老师按期批阅学术继承人书写的医案、心得体会等,难以达到培养目标。
早在1990年,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出了《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对老中医经验做了概念上的界定,即“有独到的学术经验和技术特长”“疗效卓著,技术精良,医德高尚”。因而,老师应该从三方面提供传承源头:
一要有鲜明的学术思想。鲜明的学术思想是指指导老师的思想有个性特征,即体现“独到”,与众不同,属于其自身的观念。如果仅仅沿袭前人的学术思想,如整体观、辨证论治及活血化瘀、调理脾胃、疏肝理气等治则和治法,自己发挥得较少,变得与大家的思想一样,就不能算是鲜明了。有的学生可能对指导老师的思想挖掘不够,实在没办法了,就给老师找思想,结果弄不清是学生的思想,还是老师的思想,或者还是其他人的思想。其实,重复前人的思想也没关系,关键是要了解指导老师发展了什么,延伸了什么,有没有把自己发展的思想,更好地反映在临床应用并传承下来。
二要有鲜活的临床经验。“鲜活”是鲜明生动,鲜活的临床经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即体现“疗效卓著、技术精良”。它来源于长期的临床实践及感悟,能够在当代的医疗服务中展现生命力。所谓疗效显著,疗效是话语权,是公信度,因此应先确定临床经验是否有效,之后再分析,即先有效再对比,先有效再推广,总而言之,疗效是前提。
三要有鲜亮的应用价值。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应该色彩鲜亮,而且能够重复应用。不能重复应用的经验是没有意义的。张仲景之所以被称为医圣,是因为他的理论、方药被历代人应用且有疗效。有些人强调“我的思想、经验你用不好,因为你不是我”,这种说法值得商榷。一个有价值的东西,当然要能重复应用,如果学生或他人不能重复应用的方法,如何才能证明疗效?不能确定疗效,又怎能说其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重复验证,并提升相关理论,才能为中医药理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无论是国医大师还是全国名老中医,如果以上所说的三个“鲜”,能在近3000个指导老师身上全部体现,并通过构建大数据平台实现成果共享,那将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可以说是当代中医的一笔宝贵财富。与此同时,对于指导老师的考核,应打造“3个一体工程”,即一个名师、一个病种、一个青年名师。长此以往,才能做到医疗不乏术,队伍不乏人。
中医学的发扬光大,有赖于中医人;中医人的代代相传,有赖于中医魂;中医魂的固守熔铸,有赖于学术传承。学术思想传承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传承名老中医经验要抓住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人文精神三部分。“学术思想”反映名老中医的观念、见解、认识,是理论层面,是对规律的提炼和总结,没有思想,没有“道”的层面,就剩下“术”了。“临床经验”是名老中医在防治疾病过程中,经过反复实践、长期积累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且可以被重复的。“人文精神”是精神文化层面,应包括名老中医治学思想、医德医风、人生理想、价值追求的精神内在,对造就新一代名医有良好的引领、教化和塑造作用。
中医未来的希望是名医辈出,年轻中医人师承的最终目的并非要模拟老师,形似老师,而是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1-10
2024-10-09
2024-10-07
2024-05-06
2024-05-06
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