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一个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医改之旅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5-07-22 08:11:18 热度:547

本报记者 叶辉 严红枫 通讯员 朱海洋

汛桥卫生院的医生在农村地区巡诊。资料图片

汛桥卫生院的医生在农村地区巡诊。资料图片

    2006年4月8日,本报以“医疗队免费巡诊以外的‘遗憾’”为题,报道浙江省临海市巡回医疗队跑遍全市所有村落,真诚为基层群众服务的事迹。9年后,当年的医疗队队长应丽萍,如今在主持一个乡镇卫生院期间,为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向农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其做法值得借鉴。

    江南盛夏,记者来到浙江省临海市,一个乡镇卫生院的改革引起记者的兴趣。
    长期困扰农村的看病难问题在临海市汛桥镇得到缓解:每个村都有医务人员出任驻村医生,每个医务人员每月都有下村服务日;80多位瘫痪病人家中都设有家庭病床,医护人员定期上门服务。业内专家称,该院的做法“为广大农村医改提供了一个样本”。
    从惧怕农村到热爱农民
    汛桥卫生院的探索与院长应丽萍的特殊经历有关。
    从小就向往当医生,大学的第一志愿是学医。不过,应丽萍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行医之路,却一波三折。
    2000年从温州医学院毕业时,应丽萍被分到乡镇卫生院,城市长大的她因惧怕农村生活放弃了工作。不过随后,她便为此懊悔万分。
    机会在3年后重现:临海市为解决偏远农村看病难组建巡回医疗队,她报名并被录用。这失而复得的机会使她倍感珍惜。
    2003年9月,应丽萍踏上了圆梦之旅。一接触农村,她就被农民缺医少药的现状震惊了。
    一日在大洋街道梅岙村为村民看病时,一老人双手撑着小凳匍匐着爬进来,老人拉起裤腿时,应丽萍震惊了:小腿和脚板高度肿胀,小腿大面积组织坏死,创口发黑溃烂已见骨头且发出阵阵恶臭。一个普通的“烂脚”,因贫困未得到及时医治而贻害老人60多年。
    医疗队将老人送往市医院做植皮手术,还为老人发动捐款,同时申请医院减免费用,困扰老人一辈子的疾病痊愈了。
    “当我们送她回家时,她拿出一篮27个鸡蛋硬塞给我们,那是她舍不得吃攒起来的。我们不要,她急得哭了。病人对我们的信任使我受到强烈震撼,也彻底改变了我对农村的看法。”应丽萍说。
    多年后,老人失忆,但当身着白大褂的应丽萍站在她面前时,老人的脸上就会浮起童真般的笑:“医生……”
    医生,是天使!这一职业崇高而神圣!
    巡诊很苦,很累,但心中有神圣,任何艰辛都不值一提。2004年,应丽萍被任命为医疗队队长。随后的几年巡诊中,她跑遍了全市993个村,行程22万公里。
    巡诊岁月使应丽萍对农村现状有了透彻的了解,也使她对农民有了深厚的感情,这为她此后的医改打下了基础。
    随着公共卫生服务的普及,巡回医疗队宣告结束。2011年年底,应丽萍被任命为汛桥镇卫生院院长。
    “农村医疗需要你这样的人去干。希望你把巡回医疗队的精神带到卫生院去,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临海市卫生局局长林明华对她说。
    寻找破解农村看病难的途径
    上任伊始,应丽萍就下乡调研,半个多月跑遍全镇31个行政村。她在调研中发现,尽管农村卫生条件已大有改善,但农民就医难仍普遍存在。
    调研时的一幕使她刻骨铭心:那天晚上,她和同事走进杨梅中岙村周小连成家。一进门,一阵恶臭扑鼻而来,瘫痪在床的周小连成一见医生,竟失声痛哭。他一年前遭遇车祸,数十万元的医药费没能使他站立起来,大小便失禁,两个女儿还年幼,妻子既要打工又要照顾他和女儿,家里已一贫如洗,他万念俱灰,只盼早死。
    农民健康意识淡薄,常常是小病不治拖成大病最终因病致贫。长石大岙村的谢雪兰患关节炎未及时治疗已卧床18年,家里穷得儿子娶不起老婆。
    使她揪心的还有日趋激化的医患矛盾,长期以药养医导致医疗市场化,患者认为自己出钱看病,医生服务理所当然,稍有不满就会发生冲突。
    调查,论证,思考,一个缓解农村看病难问题的方案开始形成:借鉴巡回医疗队的方式,变坐等病人上门为下村服务,为农民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应丽萍借鉴政府网格化管理模式,将31个行政村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纳入55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驻村医生,并组成医疗团队定期下村服务;整合民政、残联、慈善等资源以解决老、慢、残、贫患者的就医和健康管理问题,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2012年9月,这一方案开始实施。汛桥镇是临海市第一个实行医疗网格化管理的乡镇。
    乐做农民健康的守门人
    记者随该院医生来到长石大岙村瘫痪病人谢雪兰家,这位卧床18年的患者此时已能坐起来。记者注意到,她床头钉着一个小牌子:“13号慈善工作室家庭病床”,责任医生:陈晓霞,牌子上还有医生电话和监督电话。
    “像这样的家庭病床目前全镇有86张,每张病床都有责任医生定期上门提供治疗、护理、康复、保健服务,患者不出门就能看病。”应丽萍说。
    虽然农村医保缓解了农民看病难,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承担需个人承担的费用。应丽萍从当地企业募集到部分资金,为100户特困户送去慈善爱心卡,每张卡每年500元,用于解决医保统筹之外个人自负的费用。
    22名医务人员虽都承担驻村任务,但能看病的医生仅7人。为此,55个网格被划成若干片,组成由医生牵头的下乡团队;每个驻村医生每月有3天“下村服务日”,下村时以团队为单位出诊,任务是以慢性病访视、健康干预为重点,为困难群众检查身体、制订治疗方案。
    医生严伟耀告诉记者,开始大家对下乡有情绪,但随着工作展开和与患者关系的加深,大家都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乐意上门为患者服务。
    副院长程正武告诉记者,卫生院每天门诊值班医生上午5人,下午3人,以保证其他医生下村时间。
    除下乡日,平时村民打电话找医生,医生也会下去。因此实际上医生下村的时间比规定的要多。
    “一个医生要管三四个村,多的时候我一个月有7天在下面跑,晚上10点才能回家。”医生李旭说。
    农村医改的一个样本
    采访中,记者在汛桥卫生院遇到开着残疾人车的周小连成,昔日瘫痪的他,此刻一脸灿烂,在家庭病床接受医生上门的精心治疗和护理,现在他生活已能自理。“是医生救了我啊!”他一讲起就激动。
    记者了解到,该院改革使医患关系越来越和谐,近年再未发生过医患冲突事件。常有患者给医生送水果等土产,一个70多岁的患者亲自上山挖了竹笋送给医生严伟耀。现在医患之间多了一层人情关系。
    该院的探索已引起了当地卫生部门的关注。今年春节后第一个上班日,台州市卫计委主任来到汛桥卫生院调研,他对该院的探索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院的改革“走在国家政策前面”,值得推广。
    临海市卫生局局长林明华说,汛桥卫生院的探索实现了三个转变:医护人员服务理念由以病人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服务模式由被动等上门转变为主动下农村;群众健康观念由治病为主转变为预防为主。该市还将推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其中许多内容就采纳了汛桥卫生院的做法。
    临海市委宣传部长卢如平认为,汛桥卫生院的探索为我国农村医改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本,值得肯定。
    “对我来说,患者脸上的笑容就是对我最好的奖赏!”应丽萍说。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