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康健》杂志 时间:2012-06-15 23:23:43 热度:982
多数人住院期间都是身体虚弱,心理脆弱。因此,探望病人也很有讲究,如果你不想无意伤害到病人,有10件事最好别做。
1.不勉强自己去探病,但也不害怕去探病。探病之前,先询问对方是否愿意接受探望,有些人只想安静地休息养病,并不希望被打扰,甚至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生病。探病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出于真正关心对方,你必须先有能力接受自己的不安,才有能力面对别人的不安。万一觉得词穷,不知该如何面对家属与病人,寄张卡片或打通电话表示慰问,对方也能感受到你的善意。
2.不要害怕真情流露。“我真的不知道要说什么,但我真的很关心”,“我不确定我能做什么,我也很难过”,面对别人的苦难表现出手足无措,并没有什么不对。安慰并不一定非要说出来不可,拍拍肩膀、握手、拥抱,甚至陪着他一起流泪,都是很真诚的表达方式。
3.不是当英雄,是当朋友。承认并接受别人正在受苦,与解救别人的痛苦是两回事。有的人并不想被别人视为弱者,而是想被当成正常人看待。你只需要当一个接球的“捕手”,而不是发球的“投手”,不必把对方的问题揽在自己身上,相信他们自会找到解决的方法,安慰别人之前必须先弄清楚,责任到底是谁的。
4.不把同理心和同情心混为一谈。如果对方开始说痛道苦,怨天尤人,怪罪老天对他不公,要接纳而不批判,把对方任何的情绪反应都视为正常。可以这样安慰病人,“你真的很辛苦,实在很不容易”,“难怪你会这么担心难过”、“不只是你,换成是别人也会如此”等等。让他有机会诉苦,宣泄情绪。心理学研究发现,倾吐能强化一个人的免疫系统,一旦把苦闷转化为叙述,愁云惨雾也会暂时消散。
5.不要躁动不安地一直想“动手做”。一般人看到别人受苦,都会忍不住想要赶快终结这种情况,常常没有多想就直接展开行动,做些自认为可以帮得上忙的事,但结果可能是帮倒忙,把事情弄得更复杂。《纤细一线》作者黛安娜·艾克曼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帮助过许多遭遇“情绪危机”的人,她认为人们应该反思,“你有什么权力未经允许就闯进别人的生活?难道只因为你不忍心看见他受苦?”其实,你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只是坐下来专心陪伴。帮助身患疾病的人,你不需要比他更强壮、更健康,你只需要全心全意地关怀他。
6.不要急着“开口说”。很多人以为自己在聆听,其实大多是不停地在说话,问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要不就是追问事情的来龙去脉,而对方已经不想再多谈。最好把自己的问题暂且搁在一旁,你只需要安静地聆听。何况你也无法从很片面的信息中给出任何意见,最好是多听、少说,把发言权交给病人家属。
7.不要语带暗示或批判。不乱下断语,比如,“你不是很注重健康吗?怎么还会生病”。也不要说,“要看得开,放得下”等空洞、不着边际的话。
8.不要把自己的信仰强加在别人身上。你可以为病人祈福、祷告,这是表达个人心愿与对信仰的认知,但不要把自己的宗教信仰强加在病人身上,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价值观和宗教态度。信仰可以帮助病人得到内在的平静与对抗疾病的勇气,但不能当成起死回生的万灵丹和特效药。
9.不要扮演医生。探病的人并没有治愈别人的责任,而且每个生病的人状况不同,对某人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另一个人却可能毫无作用。不提供缺乏临床实证的医疗建议与信息,比如某补品、偏方、药材等,更不要说“某某某也是这样,最后就没事,终于战胜病魔”等,如此加重对方的心理负担,好像他的病情没有起色,是因为他不够积极、不够努力。
10.不要散枪打鸟。如果真的想要有所贡献,亲朋好友可以集合起来,共同推举1—2个人担任统筹的“窗口”,并分派任务。有人负责跑腿联络、处理一些杂事,有人协助照料安顿家属,有人负责追踪医疗进度等等,化整为零打组织战,才不至消耗资源,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1-06
2025-01-06
2025-01-05
2025-01-05
2025-01-05
2025-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