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5-04-16 23:47:42 热度:1014
近日,在广州举办的国家中医药发展会议(“珠江会议”)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以“十三五中药现代化推进的方略”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医药发展方向、研发计划、重点领域、采取的方针等话题发表了各自观点。
本报记者 陈计智
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推动产值快速飞跃
1997年,中药的产值是300亿,而现在达到了约6000亿,如果没有中医药现代化,就没有今天这样的产值。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保延强调,过去多年来,中医的突出成绩在于中医药的现代化。市场的机制、产业的机制和研发的机制紧密结合,是中医药下一步发展的关键。
中医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数千年已经积累丰富的经验,有一批非常有效的方药。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认为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阐释中医药治病的科学内涵创造了条件,使中医药辨证论治以及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整体治疗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针对难治性复杂疾病,挖掘中医药的优势和潜力,从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来探索中医药治疗的科学内涵,有望寻求学术上的突破的同时,为开发作用机制清楚,物质基础清晰,质量可控,安全有效的现代创新中药奠定基础,有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中医药临床研究关键在提升防病治病能力
中国科学院香山会议办公室教授杨炳忻认为,开展中医药研究目的是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的能力,如果离开了临床,这个研究就没有意义。
中医药学对人类贡献的核心是服务于健康领域,体现在临床中对疾病防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孙晓波教授认为,中医药现代化并不是西化,是利用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理念和方法,来提升中医药临床防控疾病的效果和能力。利用现代科学前沿技术,客观的表达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得到接受,使其服务于更广泛的领域。世界上任何一个生命力强大的学科都要不断的汲取时代的营养补充,不断丰富,得以完善及可持续的发展。中医药在慢病的防治,健康养生,疾病的预防有其自身的特色,如何准确定位,合理应用并积极推进相关标准化建设是其发挥在人类健康领域中值得关注的。
中医对失眠、郁证、健忘、痴呆等疾病的防治有很多积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朱晓新建议在此基础上建立重大脑病研究的长效机制,推动中医脑病和相关藏象学说的理论创新,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提高我国脑病防治能力。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曹洪欣谈到,中医的科技专项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我们启动多年的973专项,理论与临床的结合还不够紧密,缺少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临床研究,有利于促进中药防病治病能力的研究还有待挖掘。
中医药科技创新亟待产业升级
“大力开展中医药科技创新研究,产生原创性、引领性,有着重要国际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提出,加强国家科技战略层面上的谋划,加强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技的交叉融合。
“制造业提出工业3.0,中医诊断还是1.0版。”刘保延认为,现代医学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关键在于解决了自身发展的关键技术,如果没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现代设备,西医不会有现在的水平。而中医现在却还停留在古人的望闻问切阶段。
“以行业为主体,广泛吸收行业内外智慧,提高顶层设计的水平和能力。”曹洪欣强调,要通过多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以技术方法学突破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实现以中医药理论知识创新,促进中医药方法技术创新。
企业要有远见,肯投入,耐得住短时间的寂寞,对一些中成药应用人群进行较长时间的随访观察,以观察其远期疗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院长林谦认为,中药的一些优势可能在短时间内不能体现,而可能在改善远期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15
2025-04-04
2025-04-03
2025-03-19
2025-03-17
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