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5-04-06 10:21:50 热度:648
自身免疫诱导疗法实现国际领跑
本报记者 张 晔 通讯员 陈思宇 蔡心轶
得了肝硬化、尿毒症等疾病怎么办?很多医生和患者最先想到的往往是进行器官移植。可是,换肝、换肾后就万事大吉了吗?不,这些患者还要终身服用免疫抑制药,不仅每年的药费高达数万元,而且会对患者的肝肾功能产生损害,甚至还容易患上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近日,一种“自身免疫诱导治疗”在南京医科大学获得成功。3月26日,记者在医院见到肝移植患者小刘(化名),他接受新疗法后体征良好,各项指标达到术前预期。医生告诉小刘,治疗周期结束后,他将无需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该治疗技术在国际器官移植领域实现了“领跑”,这让许多器官移植患者看到了希望。
培育“聪明的细胞”不认生
“自身调节性T细胞免疫诱导治疗”是一种什么样的疗法?传统免疫抑制是靠药物来管,而这种新疗法实现了“用自己管自己”。南医大一附院王学浩院士告诉记者。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武装力量”,它能辨认“敌我”并清除“敌人”,保护自己。但在器官移植过程中,植入的异体器官同样会被它识别为“入侵者”而加以攻击,由此引起排异反应。王院士团队的工作,就是训练这只“武装力量”,让它能够识别植入物,“不认生”。
靠药物进行免疫抑制,存在毒副作用大、价格昂贵且疗效不确切等问题,它们让“战斗部队”无选择地放下武器,停止抵抗,长期服用会降低患者抵抗力,诱发细菌、霉菌、病毒感染,而且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增加患者得癌症和脆骨症等疾病的风险。
“把患者自体细胞提取出来,在体外培养并‘训练’它们‘不认生’,教会它们认识植入器官以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去管控战斗部队。”王院士团队中的吕凌副教授介绍,人体的免疫系统中存在着一种调节性T细胞,其作用相当于“宪兵部队”,就可以管控“战斗部队”。通过对患者自体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生成“认识”捐献器官的、“私人定制”的调节性T细胞,再回输到患者体内后,则可以使人体对移植物“认异为己”,避免排异反应,从而解除患者终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的痛苦。
只需血液体外“训练”2周,新疗法不复杂
去年年底,王学浩院士团队选择患者小刘进行国际首例活体肝移植后的“自身调节性T细胞免疫诱导治疗”。
小刘现年23岁,在13年前接受活体肝移植手术,为避免排异反应,一直服用免疫抑制药物。
2014年12月7日,吕凌项目组为小刘抽血,采集其自身的免疫细胞,随后进行了大约两周的细胞体外培养和扩增,达到治疗数量和系统检测。12月20日,吕凌为小刘实施了治疗,将培养好的调节性T细胞回输到小刘体内。在接受首次细胞回输治疗观察2天后,小刘就顺利出院。
目前,国际上多采用调节性T细胞预防急性排斥反应,而相比于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治疗效果不佳,约有50%的患者的移植物会在1年之内完全失去功能。吕凌介绍:“我们项目组是首次采用调节性T细胞预防器官移植后的慢性排斥。”
目前,小刘在经过第一次治疗后没有出现任何不适,细胞扩增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治疗取得第一阶段的成功。而在该疗法的第四次治疗后,小刘的免疫抑制药物服用量将降至一周两次,预计在完成10个月的细胞回输治疗之后,小刘有望彻底摆脱免疫抑制药物,实现临床耐受。
截至发稿,项目组已开展8例肝移植术后的免疫诱导治疗,预计2015年完成首批20例患者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活体肝移植术后的患者前几年每年要花费3万元左右在免疫抑制药物上,即便过几年进入稳定期,一年也需1万元的药物费用,这对于许多患者家庭而言都是巨大的负担。”王学浩院士的博士古鉴说,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还会对患者的肝肾功能产生损害,而自身免疫诱导治疗的成功,无疑将为器官移植患者带去福音。
古鉴介绍,目前对治疗对象有较为严苛的筛选条件,均为接受移植手术后3年、免疫状态相对稳定,无感染、肿瘤复发等潜在风险,无精神类疾病的患者。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09
2025-01-08
2025-01-06
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