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现场急救难以尽善尽美 我们能做的是学习提高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15-01-06 09:35:58 热度:608

资深急诊医生谈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现场急救

本报记者 蒋韡薇

    1月5日晚上,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的前几分钟,广州市某三甲医院急诊科医生“急诊夜鹰”刚刚目睹了一场死亡。这是他职业生涯中不得不经常面对的。
    作为一名知名网民,“急诊夜鹰”两天前还在他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长文《踩踏现场评估与急救》。在他看来,“12·31”上海外滩陈毅广场踩踏事件再次暴露出国内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短板和公众安全教育培训的匮乏。文章还结合此次踩踏事件对急诊室急救的一些错误认识进行了剖析。
    踩踏事件发生时,伤者多为群体伤,人数多,病情重,且事发现场拥挤,专业救援力量难以迅速到达出事地点,现场急救就尤为重要。他认真阅读了相关报道和评论,发现两个流传广泛却是错误的观点:一种认为踩踏事件伤者多为肋骨骨折等内出血,心肺复苏的按压会加速患者死亡;另一种据说是“一位从医30年的胸心外科主任”的观点,认为对因踩踏导致的挤压综合征,传统的心肺复苏几乎无效。
    “急诊夜鹰”同时也是美国心脏学会培训导师,他认为,当确切地通过伤者反应、呼吸、颈动脉搏动3项指标评估判断伤者心脏骤停已经发生时,无论患者是否合并内脏损伤,心肺复苏都是首要且唯一的选择。
    有部分急救专家不主张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做心肺复苏。“急诊夜鹰”表达了另一种观点:未经受训的普通人,可以在调度员(例如120接线员)、医生的指导下做胸外按压。他强调,这也是很多国际通行的急救教材里的观点。“当心跳已经停止,还有什么是更严重更糟糕的损伤呢?”他反问。
    作为随救护车出诊的资深急诊医生,他经常在出车的路上给报警者打电话,试图了解详细伤情,但很少有人能够准确地在电话里冷静介绍现场位置和伤者情况,通常现场目击者并不具备沟通能力,甚至急迫地在说清情况前挂断电话。
    “没人会报(警),没人在按”,这几乎是“急诊夜鹰”在绝大多数现场看到的情况。他说,其实现场目击者完全不必那么紧张,在120接线员引导下,回答每一个必要的问题,甚至在他们的电话指导(国内有部分120接线员可以做到)下进行胸外按压,这将大大增加伤者的生存几率,为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赢得时间。同时,报警后最好保持手机畅通,不要用这部手机拨打其他电话,因为急诊医生随时可能打电话来询问更详细的现场情况,以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
    “急诊夜鹰”也在各种报道中发现此次踩踏事件现场急救的不足:伤者众多,而有能力的参加施救者少;部分使用警车转运且搬抬非常不规范,没有使用基本的颈椎腰椎保护,甚至转运途中可能没有持续心肺复苏。
    “我们不该批评参加现场急救的志愿者,还有一线警察,他们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却在努力帮助救人。即使受过培训,在遇到大型突发的现场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保持冷静,按照标准持续施救。”“急诊夜鹰”说。他在文章最后写道:急救现场难以尽善尽美,我们能做的是学习、提高、进步。
    本报上海1月5日电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