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4-12-25 18:57:19 热度:609
本报记者 张晓东
本报记者 巨 锋摄
11月24日,山城重庆,细雨绵绵。由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主办、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协办的“2014中国民族医药大会”在渝召开,我国民族医药首届科学技术奖、终身成就奖、突出贡献奖、学术著作奖等4个奖项表彰颁发,民族医药科技成果荟萃一堂。
会上,从南到北,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各大民族院校、研究院所、医院、药企等近500个单位参与评比,汇集藏、蒙、维、傣、壮、朝、哈萨克、彝、瑶等民族的医药科研成果,全国民族医药96个科技项目、10位民族医大师、76部学术著作分别获得表彰。
一批优秀科技成果涌现
“获奖我很意外。”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院教师马超美,因主持“民族天然药物基础与开发研究项目”而获得一等奖。她经过多年研究发现,锁阳粉末在温水中与食用试剂(半胱氨酸)融合后,锁阳中不能被提取吸收的大分子鞣质(黄烷3醇缩合物)降解成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该小分子物质抗氧化能力更强,可以对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起到疗效。此外,锁阳含有三萜成分,对丙型肝炎蛋白酶、艾滋病病毒蛋白酶具有抑制作用。
目前,已经有企业和马超美合作,围绕锁阳开发保肝保健品、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等系列产品。她仅是本届大会众多获奖者之一。
作为一次全面梳理我国民族医药发展现状与成就的盛会,除了民族医药新药研发,在民族医药理论标准体系建设、新技术发明应用、特色病种医治及民族医药文献整理传承上,民族医药都彰显出巨大的活力,一批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在临床技术方面,有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乌兰等的“蒙医特定电磁波蒸汽治疗仪的研发”项目、斯钦特古斯发明的“蒙医银帽针治疗技术”。在民族医药标准化方面,新疆斯拉甫等的“维吾尔医优势病种规范化诊治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项目,对白癜风维医优势病种的人口学、诊断学、治疗学、药物学资料和护理技术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为其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方案的优化提供了依据。
在民族医药理论体系、临床技术的标准化、药品标准化研究上,也取得阶段性进展。如广西中医药大学庞宇舟负责的“壮医理论体系构建与应用”,内蒙古医科大学阿古拉负责的“蒙医温针治疗法操作技术及器械的规范化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张艺、赖先荣联合研究的“藏药药效成分、药品标准与产品开发示范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在特色病种医治方面,如贵州省黔南州中医医院胡建山等的“水族医药诊疗骨伤挖掘整理、体系创建、制剂开发及临床引用研究”,在民族药用植物保护方面,如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植惟等的“民族药用植物社区保护新方法”等,也都有可喜的成果。
借助现代科技,民族医药和现代科学技术高度融合,迅猛发展,“微生物发酵炮制增效红景天的研究”“蒙药忠伦阿汤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的影响”等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民族医药的古籍整理对推动民族医药传承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代表项目如国医大师强巴赤列的《四部医典八十副彩色曼唐·释难(大详解)蓝琉璃之光》藏汉英文版,西藏藏医学院尼玛次仁等的《中国藏医药影印古籍珍本30卷(部)》。中国中医科学院蔡景峰等的“中国藏医学的国际传播与推广”,加强了少数民族医学的传播。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自2014年起设立了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评选表彰工作每两年举办1次,以奖励中国民族医药学术领域中取得成就的集体和个人。此次获得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的76部著作在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方面总结了近年来中国民族医药学术成就。
一次集中评估与总结
“评奖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我们的幕后的工作者。30多位评审专家,遍布十余个民族地区,他们有些在科研院所担任技术骨干,有些在行政机关担任领导,接到通知后,他们放下工作,千里迢迢赶往北京,高质量高效率高标准地完成了评审工作。我们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他们兢兢业业,废寝忘食,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忘我地工作在评奖一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许志仁的一席话,会场掌声轰鸣。
诚如许志仁所言:“此次民族医药的奖杯或许很轻,却代表着评奖专家委员会的认可和肯定;奖金或许不多,却代表着全体民族医药人的殷切期望”。
此次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登记,是我国民族医药科学技术领域唯一的奖项。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许志仁说,本次评奖活动,是我国首次针对全国民族医药医疗、教学、科研、产业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进行的一次客观整理、评估总结和全面展示,也是努力促进我国民族医药医、教、研和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次评奖邀请了全国民族医药领域的知名专家担任评委,并把评审工作分初审、复审、终审三步进行,层层进行筛选把关。
“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评出了民族医药行业的先驱和精髓,这些成果,代表了民族医药的发展方向,同时又传承了民族医药文化。”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表示,民族医药科学技术评奖活动,有利于推动民族医药文化传承。
民族医药传承发展需完善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院长钟鸣在壮族诊疗技术的规范化研究中,实现了壮医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的突破。他和项目团队,对子宫肌瘤、风湿性关节炎、消化溃疡在内的12项壮族医学诊疗技术,进行诊疗技规范化、有效性研究,最终编写出规范文本,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开展工作。目前已在50家医院推广,10万名患者已经使用过这些壮族医学技术。
钟鸣是幸运的。因为当地政府的支持,少数民族医的研究、推广稳步推进,造福患者。但遗憾的是,目前仍有部分地区少数民族医发展受到人才匮乏、政策不完善等问题的制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杨龙会表示,民族医药发展必须与新兴前沿交叉领域融合发展,改良民族医药种植、采集、提取、制备工艺、剂型等,使民族医药不仅应用于医疗和科研,更要应用于养生、教育、旅游产业。民族医药必须找准发展定位,把握发展趋势。
杨龙会说:“国家要通过制度设计,吸引和激励更多民族医药人才投身创新创业,让全社会的创造潜能和活力竞相迸发,同时最大限度调动人才积极性,创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许志仁告诉记者,未来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将打出“基础”“推广”“提高”的组合拳,通过战略布局提升民族医药发展。“基础”是指做好少数民族医药学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推广”是指积极倡导在中医医院设立民族医药堂,鼓励中医人才学习少数民族医学;“提高”则是指提高疗效,治疗方法不能简单叠加,但也要考虑各种中医、民族医治疗方法的结合使用等。
基于此,本次大会特别颁发了“终身成就奖”和“突出贡献奖”的表彰,授予10位两届国医大师中的民族医国医大师及候选人提名者,以此表彰为传承民族医而做出突出贡献的民族医杰出代表。
民族医药企业要注重特色优势
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成立,短短时间,凭借科技创新取得快速发展。公司董事长刘凯列告诉记者,民族医药要发展,首先在于选好定位,依靠比较优势占领产业制高点。“民族医药在发展同时要保留自己的特色,聚焦在特色病种、特色专科、特色疗法上,发挥民族医药的特长。”
刘凯列坦言,国家需要从政策途径入手,规范标准、统一规格,构建符合现代化的医药管理体系,只有根基稳了,民族医药才能大发展。他说:“比如我们公司每年会购买一些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现在都按农副产品售卖,经营不规范、标准不统一,到底哪种冬虫夏草好,什么样的级别高,国家没有统一的参考标准。这样对于产业链下游的各方都很不便,健康有序的市场很难建立。”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3
2024-11-23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