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青壮年医生频发过劳死 劳力又劳心是主因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14-12-12 10:42:15 热度:382

    据介绍,目前对外科医生的考评,主要依据手术数量而非复杂程度,这种“唯计件论”的评价体系导致医生工作量过大,白天黑夜连轴转

王琛莹

漫画:王亮

    32小时连续手术,医生累瘫在手术台边;连续工作3个日夜,医生崩溃坐在地上大哭……最近,医务人员劳累昏倒甚至过劳死的事件频发,再次引发人们对医务人员健康状况的关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周祥勇在接受《医学界》杂志采访时,一连说出了9个倒下同行的名字,其中5人年龄仅30岁左右。
    “现在的手术室都是密闭空间。没有太阳光,都是手术灯的光。麻醉医生基本24小时都在里面。手术一台接着一台,时间久了肯定对身体有负面影响。”经常与麻醉医生搭班的北京某三甲医院心外科的崔医生说。
    不仅仅是麻醉医生,急诊、外科、骨科、神经科、妇产科等重点科室,也成为医生过劳死的“重灾区”。北京积水潭医院10月份就有两位医疗骨干先后突发心脏疾病去世。11月25日,山西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刚40岁的鲁医生,因劳累过度诱发脑干出血并严重昏迷,被送到北京军区总医院抢救。
    为何倒下的都是正值青壮年的骨干医生?
    崔医生介绍,从念医学院开始到成为一名主治医生,一般需要约10年时间,“有的学科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医学生毕业后,要先做5年的住院医生,通过每年的住院医师资格考试后,顺利的话可以升为主治医生。再往上就是主任医生。“这被我们称为合格医生成长的三个阶段”。
    他解释,第一阶段住院医生是成长和学习的阶段,主要做着收病人、写病历、做检查等事务性工作,对治疗的思考和责任方面总体比较少,相对“劳力不费心”。第二阶段的主治医生则是“劳力又劳心”。“很多治疗与事务是靠这一阶段的医生来完成,比如进行诊断、提出诊疗计划、进行诊治”。第三阶段的主任医生,除了诊疗外,更注重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劳力和费心程度会相应减少”。
    “所以倒下的往往是处于职业发展第二阶段的中层骨干。”崔医生告诉记者,“30~55岁的青壮年医生正处于家庭和事业关键期。既希望在业务上有所突破,也有学术科研的任务,还要面对病人及自身家庭的压力,压力更大。”
    《北京某三甲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健康及工作状况调查》(2011)显示,被调查的2403名医务工作者中,仅29.2%的人认为自身总体健康状况好,52.9%的人认为健康状况一般,认为自身总体健康状况不好或非常不好的分别占14.5%和3.5%。调查显示,医务人员总患病率(包括异常指标者)为74.0%,高于教师、民警等行业。
    医生评价体系单一化也加大了医生的工作量。“以心外科为例,目前上级对医院、医院对医生的考评,主要依据的是手术数量,而不是手术的难度或复杂程度。这种‘唯计件论’的评价体系也是医生压力过大的原因。”崔医生说,“大量简单的手术不停重复,医生整天连轴转,过劳死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北京青年报》10月28日报道,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近半数医生每周至少要上一个夜班,八成人中午休息不超过半个小时,不少人午饭及午休时间只有10分钟。几乎所有医生都曾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半数人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约两成医生曾连续工作48小时以上。
    而医患矛盾的升级,正成为许多医生行医过程中不断增加的心理负担。“医学是不断发展的学科,直到现在对人体的认识都是有限的。医生通过一些检查排除病因,而病人想通过检查得到明确的结果。这种期望值的错位让病人和医生之间的沟通成本不断增大,互相不信任。”崔医生无奈地说,“其实医生与患者应是战友,共同的敌人是病魔。”
    《北京某三甲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健康及工作状况调查》显示,41.5%的受访医生遭遇过患者或家属的责备,2.3%的人遭遇过患者或家属的殴打。
    医生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往往没有对等的收入回报。“很多青壮年医生的收入被压低,没有体现他们工作的价值。”崔医生说。
    成长过程漫长、工作环境堪忧、身体状况不佳、医患矛盾升级等因素,也促使医疗队伍人才流失严重。“优秀人才都愿意选择低风险科室,回避高风险科室比如心外科。部分毕业生甚至入科的年轻医生直接离开医务口去医药器械公司。”崔医生感叹,“像我们心外科近两年走了3个青年医生。再这样下去,最优秀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当医生了,医生也不再是最受社会尊敬的职业。这将给整个社会都带来巨大隐患。”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