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4-12-08 22:27:56 热度:576
于无声处传递生命信息——记中塞医务人员克服语言障碍救治患者
新华网弗里敦12月8日电(宋兵 戴欣 黄加干)当地时间7日下午,又一批埃博拉留观病人被救护车送到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市郊的中塞友好医院留观中心门诊大厅。有的患者步履蹒跚,有的患者需要搀扶,原本安静的大厅一时有些混乱。迅速赶来的中塞医务人员配合默契,不时相互做出各种手势。不一会儿,12名留观患者被陆续收入病房,大厅内逐渐恢复平静。
11月15日,中国援助塞拉利昂第二批医疗队抵达弗里敦,接手埃博拉留观中心运作。由于当地土语为克里奥尔语,官方通用语为英语,双方医务人员交流时会出现三种语言:汉语、英语以及夹杂英语单词的土语。
由于语言不通,医生与前来就诊的疑似病人沟通非常困难,与频繁轮班的塞方医务人员沟通也是如此,每次与他们搭班时,中方医务人员都要花费很长时间解释。体力最好的医生张昕也苦于沟通不便,“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本身就耗费体力,戴上密闭式口罩再进行语言沟通就更累了”。
随着双方不断磨合,中塞医护人员在实践中摸索出更便于沟通的“第四种语言”——手语。与塞方护士交流时,中方医务人员会用手势表明患者身份、表示“下一个病人”、告知“工作完成”等。在行进中,走在前面的人会做出“小心,地滑!”的手势,后边的人便会放慢脚步。
一天,一名50多岁的塞拉利昂男子被送到留观中心,并出现高热、呕吐、全身颤抖、胡言乱语等症状。得知他有亲戚被确诊感染埃博拉病毒时,塞方医护人员决定把他单独隔离在阳性患者居多的病区。
但医生杜宁凭着多年临床经验,觉得患者的病症更像疟疾。杜宁立刻做出“停止”手势,果断把患者转到另一病区。患者血样标本化验结果证明杜宁的判断是正确的,经及时救治,患者转危为安。
治疗组组长金波说:“小小的一个手势,关键时刻发挥了大作用,不仅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还避免了患者被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危险。”
有一次,医生徐哲正在病区查房,突然发现一名女患者倒在地上,瘫软无力、表情痛苦、左脚踝明显肿胀。他对护士说:“用气雾剂消肿止痛!”不料此时对讲机发生故障,情急之下,护士李宁走到病房外的摄像头前,做出“3”手势,再做出喷气雾剂的动作。因为气雾剂编号是“3”,在监控器前的药师秦立很快明白手势的含义,火速送来药品,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2-11
2024-12-09
2024-12-09
2024-12-08
2024-12-06
202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