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12-05 22:03:50 热度:677
本报讯 (记者王 丹 王潇雨)“电子健康服务能够帮助医患完成疾病预防、康复、慢病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但要在中国的医疗服务环境中落地,需要企业、学科专家和患者的共同努力。”在近日召开的第25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亚太心脏大会暨国际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会议上,大会主席、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等多位专家表达了上述观点。
胡大一认为,物联网、互联网进入医疗行业势不可挡,但能否在中国的医疗服务环境中落地,关键在于是否能形成积极有效的医患互动模式。他举例说,心血管疾病患者出院后可通过可穿戴设备记录其全部的心血管数据,传送给医疗管理团队,通过长期互动,可以培养出了解自身病情、会基本自我管理的患者。就像汽车有4S店提供零配件销售、信息反馈等服务一样,医疗也要借助电子健康服务技术做好患者出院后的疾病管理。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主任霍勇则表示,医疗大数据和电子医疗服务可为患者提供全程综合管理,但要形成看得见、摸得着、可复制推广的模式,还需要企业与学科专家共同推动。当前一些由企业主导研发的信息技术非常先进,如可穿戴设备已能通过瞳孔和角膜监测了解血糖,但能够应用在什么领域,解决哪些临床实际问题,还需要学科专家的智力支持和经验支撑。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4-20
2025-04-20
2025-04-20
2025-04-19
2025-04-19
2025-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