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12-01 09:04:36 热度:672
□本报记者 陈 飞□
面对日益严峻的慢性病防控形势,公共卫生领域和临床医学领域两个专业群体的合作已经成为共识,但仍有许多现实障碍亟待打破。2014年中国慢性病会议期间,相关领域医学专家、公卫专家和卫生部门官员,就公卫与临床整合防控慢性病的未来之路进行了探讨。
■防病不能少了医生这支主力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表示,医防结合是慢性病防控的重要战略,公共卫生服务在慢性病防治的不同阶段有不同作用,早期的预防是“上医治未病”,即便到了疾病发生阶段,患者在治病的同时仍然需要预防,需要公共卫生人员的配合。
以预防疾病为核心的公共卫生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重视。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首席专家李光伟说,许多临床医生觉得预防好像是政府和疾控机构的事,但是很多医生做到很高年资的时候,包括外科医生,都越来越强调疾病的预防。
中国癌症基金会秘书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院长赵平说,从多年担任院长的经验看,近年来我国医疗总费用增长迅速,其中慢性病治疗占了很大部分。“大量专业人才在医院,必须把这部分资源发动起来开展慢性病管理,让患者少去医院。”
作为政府卫生部门的一名官员,河北省邯郸市卫生局局长周海平说,目前邯郸市正在转变思路,要把钱花到预防上。但是当前有两个问题:一是疾控人员太少;二是老百姓不听疾控人员的,听医生的。
“医防整合,医生必须成为主力军。”周海平说。
■理顺医防机构间服务流程是关键
临床和公卫该怎么整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郭岩教授说,弥合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裂痕,已经提出有20年了,目前仍是个挑战。导致裂痕的因素很多,但首先要在医学教育中弥合裂痕,给临床医学生增加公共卫生的课程;在科研上,高校有责任给政府提供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疾病防控技术。
“疾病预防没有临床参与是成功不了的。”李光伟表示,讲如何预防需要证据,以往大庆糖尿病、首钢心血管病防治等成功经验的探索,都倾注了临床专家的智慧和心血。
“在服务层面,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作用,是最好的弥合载体。”郭岩说,临床与公卫的结合点在社区,但如何结合,还需要探索。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贾伟平介绍了上海市探索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的经验。她说,一方面要依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筛查,在社区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大医院要主动派专家到社区培训医生,让他们学会治疗糖尿病,并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同时,大医院专家应该带领社区医生一起搞科研、发论文,提高他们的水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该院与一些社区建立试点的情况看,患者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社区,都可以得到无缝化管理。这些探索成效显著,已经被有关部门向全国推荐。
“要弥合医防之间的裂痕,理顺社区、医院、疾控机构之间的服务流程非常关键。”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副局长王斌说,要将目前碎片化的健康管理发展成为完善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标准,这也是慢性病防治规划的重要内容。
■呼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要让好的医生下到基层去,目前还有不少困难。周海平介绍,从2012年起,邯郸市尝试在社区建立“健康小屋”,由中医、西医、疾控、计生等人员组成团队,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指导服务,主要是“聊聊天”。但在选派临床专家每周去一次“健康小屋”的时候,一些人提出了问题。
“医生说,一是太忙没时间,二是怎么去?意思就是谁管饭。”周海平说,卫生局并不能勉强医生去,只能提倡讲医德、践行群众路线。“一方面倡导医德,一方面这个事确实要有人管。”周海平说,但是医院在运行机制上确实存在问题,“想多收病人、多挣钱,这个思维可不好扭”。
对于如何进一步探索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整合,世界卫生组织慢性病防控专家邵瑞太说,慢性病防控需要综合性策略,目前中国的疾病监测和研究信息还比较缺乏,需要临床和疾控机构合作开展更多监测和研究来支撑。李光伟认为,在慢性病防控上,国家要有一个整体规划,包括通过制度设计鼓励、引导大医院的医生参与基层防控工作。
王宇表示,要将慢性病防治策略落到实处,医改政策必需突出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郭岩认为,除了加强社区、医院、疾控等机构的协作,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履行职责,“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即在制定每一项公共政策时,把健康作为一个核心理念,想一想这个政策是对公众健康有好处还是有害处。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5
2024-11-25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3
202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