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传统”与“现代”不是落后与先进的划分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2-05-28 19:53:45 热度:733

□ 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

  由于习惯上将中医称为“传统医学”,西医称为“现代医学”,久而久之,便在人们的观念中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中医是传统的,西医才是现代的。由于这一认识的作祟,中医界在对待中医发展“是回归还是现代化”的问题上一直存在重大分歧。甚至有人提出: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西化,是一条死亡之路。可见,对中西医的“传统”与“现代”之分以及认识,关系到中医的发展方向,不容小视。
  “传统”与“现代”不能截然分开
  说中医是传统的、西医是现代的,基本根据大致有两点:一是历史比较,即中医发生和成熟年代久远,已有两千年历史,较为古老;以建立人体解剖学为标志,西医从经验医学走向实验科学不过几百年历史。二是中医的思维方式、理论构成和临床方法与中国古代科学一脉相承,基本上是对古代中医的延续,没有根本性变化;而产生于西方科学的西医,其思维方式、理论构成和临床方法均与现代科学相同,其发展与现代科学基本同步。这只是相对而言,因为中医虽然没有像西医那样与现代科学水乳交融,但也在自觉吸收现代科学向前发展,现代中医一些重要成果的获得也是得到现代科学大力支持的。如近期在世界和国外获奖的青蒿素、砷剂等,便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传统与现代不能截然分开。传统是一种历史延续,是一种思想、一种根脉的承接,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特征。说中医是传统的,是因为中医脱胎于中华文化母体,儒释道等众家文化精粹被中医全面承载,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而传统的东西能够活在当下,说明她又适合于现代,又融入了现代,其存在的合理性就在于现代社会对她有需求。正因为如此,经过两千余年后的今天,中医仍然显示出鲜活而旺盛的生命力。同样,成型的西医虽然只有几百年历史,但也一定也有自己的传统,没有传统就不可能与中医形成显明的比较。可以说,任何时代,都是传统与现代同时存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维系着社会发展与时代特征,不可能截然分开。现代眷恋着传统,传统支撑着现代;传统是过去的现代,现代是未来的传统。
  所以,说中医是传统的,是与西医相对而言,纵向比较,中医也有自己的传统与现代之分。承认医学的发展是历史的,就一定有传统和现代的划分,西医也同样如此。
  “传统”与“现代”不是时间上的划分
  传统只是因为先于现代而发生,它与现代只是时间上的划分,不是落后与先进的不同。也就是说,“传统”不会因为她的历史悠久而衰弱,同样“现代”也并不因为它的后来而居上。落后与先进,只能从社会贡献和社会需求上去评价。西医虽然表现出很强的现代化特征,但是,从医学的角度看,它也开始表现出一些明显不足,特别是过于机械地认识生命和对待生命,越来越不适合于现代社会对人文医学的要求。而中医虽然在理论认识上还未完全超越古代科学的水平,但它的人与自然的整体观、联系观、动态平衡观、中和思想等,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中医之所以在世界仍然具有很大的需求,首先说明中医作为一种治病的科学,其中蕴含有丰富的先进思想和先进方法,可以解决很多西医不能解决的医学难题,世界如果没有了中医,医学将是残缺的、不完美的。没有中医就不会有青蒿素,没有青蒿素世界人类就会继续遭受疟疾的侵害,就会有更多的生命被病魔夺去。
  中医与西医不是一成不变的
  以为中医是传统的,就可以不需要与现代接轨,不需要现代化,这是错误的。中医在当今社会有需求,并不说明中医就无需发展了;中医理论具有丰富的先进思想,也并不说明中医在工具即技术方面也都是先进的。中医要充分满足现代社会对它的需求,就要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西医也一样,并不因为它是现代的,就可以停止不前了。只要社会需求在变,包括中西医在内有所有医学都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中医要现代化,西医要人文化,就是现代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所以,在对待中医问题上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保持它的传统性,二是要体现它的时代性。保持传统性,就是要不断强化中医的特色和优势,突出自身存在的价值;强调时代性,就是要将中医真正融入现代社会,不断提高它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对社会的贡献度。如果以为中医是传统的,便一味地回归传统,回到过去,这只能与现代社会需求越来越远,拉大中医与现代社会的距离。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