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4-11-15 09:53:50 热度:572
武卫政
■秸秆焚烧对重污染天气的形成和加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秸秆焚烧虽然有季节性发作的规律,但也是防治灰霾时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
10月以来,京津冀地区连续出现几轮灰霾,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专家分析原因时说,秸秆焚烧对这次重污染天气的形成和加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重污染天气过程期间,钾离子、氯离子等具有生物质燃烧指示性的组分浓度出现了10倍以上的增长,激光雷达监测反演表明,重污染过程与秸秆燃烧密切相关。
看来,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秸秆焚烧这个老问题。过去,单纯的秸秆焚烧,只是影响能见度,呛眼睛呛鼻子,引起人们呼吸系统不适。现在,它成了导致灰霾的一种污染源,而且还加重污染,使PM2.5浓度上升,对人体的危害更严重。秸秆焚烧虽然有季节性发作的规律,但也是防治灰霾时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
要说这些年各个地方禁烧秸秆成效不大,显然不公平。否则,农村那么多秸秆烧起来是非常可怕的。说有的地方还在烧秸秆,也不是信口开河。环保部管理的环境卫星每天都能监测到不少起火点,最近有人从飞机上拍到了东北某地的起火点。可以说,经过多年的禁烧,大面积烧秸秆的现象确实没有了,零星、局部的焚烧仍然存在。
这少量的焚烧,也是灰霾的帮凶,治霾必须治秸秆。何谓治?就是加大禁烧力度。怎么治?堵疏结合。
堵是必要的。每到禁烧季,各地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精力,工作人员走村串户,到田间地头严防死守,一旦出现火点,总有人被问责。但光堵是堵不住的,百密难免一疏,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一味地给巡查人员和农民施加压力,管得了一时管不了长远。
堵的同时,关键要疏。疏就是给秸秆找出路。事实证明,禁烧工作做得好的地方,正是回收利用搞得好的地方。回收利用做得不好,禁烧自然难有起色。目前,秸秆回收利用的途径有不少,如粉碎还田、压块做燃料、生物质发电、沤肥、打捆作饲料等等。不过,地方政府引导秸秆回收利用,不能简单照搬外地经验。
从实践来看,有两点需要把握。一要尊重自然规律,寻找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利用途径。比如有的地方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地力,有的地方则不行。二要让农民从回收利用中得到实惠,要充分利用经济规律推动回收利用。政府看好的办法,农民觉得非常麻烦,得不偿失,必然行之不远;秸秆再利用的产品打不开市场,形不成产业,也发展不起来。
针对秸秆焚烧加重灰霾污染,环保部专家建议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个性化的应急预案。这里面就包括严格禁烧秸秆。为此,有的地方提出“全天候禁烧,全覆盖监管”,决心不小,用心良苦。细想一下,如果这句口号不包含回收利用的内容,实际效果会怎样呢?秸秆年年有,还能年年全天候、全覆盖地监管?花钱费力,让巡查人员疲于奔命,只能临时应急;调整思路,把工作重点放到为秸秆回收利用找资金、找方法、找技术上,才是治本之策。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2-25
2024-12-25
2024-12-25
2024-12-25
2024-12-25
202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