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市场纵览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园地 > 市场纵览
医疗健康用品更应强调创新设计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4-11-13 16:12:24 热度:1082

□ 本报记者 吴红月

    医疗健康用品是未来大健康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主力,2012年,全球家用医疗保健用品的市场总体规模约为1400亿美元,2007年市场规模约为146亿美元,2012年时增长到20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6.8%。2011年,我国家用医疗保健产品市场规模约为176亿元,2013年逼近300亿元,年增幅25%左右。上述数据说明了我国医疗器械及相关健康产品发展的无限前景。2013年国务院出台第40号文件指出,到2020年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为医疗健康用品指明了新的方向,未来社会需要应用性强、符合人民健康需要的好的医疗保健产品。但是,好产品要讲究设计,不能没有科学依据而粗制滥造,要有更新的时尚理念融入其中,方能受人欢迎。那么,该如何在医疗健康用品的设计中体现创新理念呢?在10月31日于浙江丽水召开的“中国(莲都)医疗器械保健用品创新设计发展论坛暨健康产业投资洽谈会”上,来自产业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共同寻找着答案。
    医疗健康用品指的是应用于医学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的仪器、设备、器具和材料等物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姚穆表示,医疗保健用品涉及保健功能纺织品、保健器械、五官保健用品、特殊用途化妆品、生殖保健用品以及其他保健用品。他说,医疗健康用品行业是医学、健康管理与多种基础与应用技术学科相结合形成的知识、技术和资本高度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社会需求大,关注度高、发展迅速和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
    但是,医疗健康用品该怎样设计才能达到对健康有益、讲求经济效率又很实用的目标?如何跟进需求变化而进行技术创新和设计?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航空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专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俞梦孙指出,健康医学模式以尊重和珍爱生命为宗旨,以提高人体系统稳态水平为目标,把工作重心从“治病”转向对适应环境过程中平衡人的技能状态的“动态调整”,使之与环境的改变而相互协调。
    健康医学有个SIR模式,即包括了人体生命信息的感知(Sensing),人体整体健康状态的辨识(Identifying)和人体健康状态的调节(Regulation),俞梦孙说,“这三者构成一个以提升人的稳态水平为重心的完整系统,实现维持和增进整体健康的目标”。
    健康医学模式中的SIR是用来恢复健康对慢性病来说是一对一的表现形式,而当以上亿人为关注对象时,仅靠少数专家肯定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种便于复制、可以规模化生产、容易推向社区的健康医学模式,这是一个工程化的SIR模式,即健康物联网。
    俞梦孙认为,由健康物联网技术带来的健康物联网服务业是一项万亿级的第三产业,将从根本上改变高增长医疗费用消耗国家GDP收入的现状,并使之成为增长的GDP。
    从个体和应用层面上来说,感知人体健康状况需要在不妨碍正常生活秩序的情况下,对生命各项参数进行检测和管理,而可穿戴技术正是满足长时连续以及自然状态获得检测、辨识或调控技术的主要方式和手段。目前,这类技术如床、椅、车、衣服等等都是最好的工具载体。医疗保健用品国家发展战略及路线图项目负责人、浙江大学教授王健认为,保健与健康管理,特别是面向家庭、个人和特殊人群用户的健康管理产品的研发与应用至今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开发多种多样的医疗保健用品需要有创新意识和思维。
    目前,我国的医疗保健产品创新发展思路具有三个层面,第一是基础研究,强调生物电子学、力学、生物光子学、生物声学和生物磁学等效应研究;第二层面是关键技术,包括设计制造类和应用服务类,重点是多模态融合成像、生物传感微弱信号检测、神经接口及刺激以及生物医用材料等;第三层面即为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应急救援所需,重点是低成本、高性能的基本医疗器械产品、医疗机器人产品和家用健康用品等。
    王健认为,相关医疗保健用品在设计上需要创新,其创新原则应围绕预防医学、临床医疗、康复医学和应急救援展开,同时,关注智能、使用性、精益设计、情感、无障碍及安全性等方面的特征。他强调,除原创设计外,75%以上的工业产品的设计源自于再次创造和创新,再创设计可以通过解决原创设计的冲突、降低成本、做出产品的延伸,并能够将时尚的风格融入其中,值得推广和鼓励。
    在研讨会上,针对医疗器械和保健用品创新设计所进行的“中国好设计TOP30”的遴选工作也正式启动。中国保健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秦小明就此指出,中国大健康产业才刚刚起步,未来无论是健康物联网还是医用保健产品,亦或是围绕健康服务业所派生出了的各类新行业,都将起到促进国家健康总体水平的提升和发展的作用。她呼吁,业内人士发挥创新性和能动性,共同参与,协同发展,为健康产业的不断进步做出各自的努力。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