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抗击埃博拉正陷入“五个误区”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4-10-13 16:21:51 热度:705

特别关注·美国专家在《华盛顿邮报》撰文指出

    第69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库泰萨10日说,埃博拉疫情可能成为全球性危机,各方应加紧从资金、人员等方面继续为抗击埃博拉提供支持。世界卫生组织10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日,全球7国累计发现埃博拉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8399例,其中死亡4033人。世卫组织官员相信,真正死亡人数可能比这一数字要高许多。
    从事全球卫生问题研究的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劳丽·加勒特10日在《华盛顿邮报》刊文指出,美国抗击埃博拉病毒正陷入“五个误区”。
    误区一,认为埃博拉病毒不会在富裕国家蔓延。
    欧洲、北美以及亚洲的富裕国家一直以来信心满满,认为凭其拥有的先进医疗设施,可以遏制住这种病毒。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主任汤姆·弗里登曾表示:“我们有能力遏制埃博拉病毒在美国蔓延。”当然,如果这种保证单纯是出于缓解人们紧张情绪,自然无可厚非。但必须看到,人类至今尚未找到一套可以不被埃博拉病毒感染、百分百安全的防护系统。比如,西班牙政府日前就确认,在马德里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女护士特雷莎·罗梅罗就是在脱下防护服时,用未经消毒的手触碰自己的脸,因此感染的。根据人类对埃博拉病毒、“非典”病毒的认识,它们主要通过物理接触传播。“非典”病毒2003年在亚洲各地蔓延,包括发达地区的香港在内,医院里有大批医护人员被感染。
    加勒特认为,一些发达国家“傲慢”地认为,先进技术和良好应急计划可以保证埃博拉病毒不会传播。由于“傲慢”,加拿大多伦多的顶尖医院当年才不得不与“非典”病毒进行抗争。相比之下贫穷得多的越南却早已控制了这一传染性疾病。由于“傲慢”,2013年世卫组织在会议上削减了该组织对传染性疾病“爆发—反应”的预算,更多地关注癌症、心脏病治疗。由于“傲慢”,每当传染性疾病刚一得到控制时,政界人士便提出削减公共卫生预算。但是,当出现新流行病时,人们却只会在绝望中大声呼喊。
    误区二,认为美国“9·11事件”后积累的应急能力足以抗击埃博拉病毒。
    “9·11事件”后暴发了炭疽邮件事件,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曾签署命令,要求做好防范大规模生物恐怖主义袭击的准备。从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国防部到医院、社区诊所以及快速反应队伍,都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流行病可能爆发、恐怖生化袭击方面的演习。根据预先的设定程序,美国每一个卫生部门都可随时准备迎治高传染性疾病。军队和卫生机构得到高达数十亿美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对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快速诊断、疫苗开发和治疗。每份演习名单里,埃博拉病毒都位列其中。如此看来,花费了数十亿美元和无数次演练后,得出“美国已做好准备”的假设似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加勒特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无论是军队还是民众,大多数演习的假设都是经历“生物攻击”:警察、消防和防疫人员身穿生化防护服;受感染者被确诊、隔离和治疗,然后危害消除。各场演习中,都没有针对传染性病人的治疗,致使卫生人员反复暴露在污染环境中。如今,面对西非提出的援助请求,美国国际开发机构的回答是“没有处理该流行病的成熟经验”。
    误区三,认为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加勒特认为,埃博拉病毒的确正在变异,但不是基因突变。《科学》杂志8月刊登的研究报告显示,该病毒已发生超过300次突变。不过应明白一点,就是附着于循环系统内皮细胞外的病毒不会进入肺泡细胞中。所谓的“基因突变”,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
    一般而言,病毒在两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异,即“随机误差”和“自然选择”。基于“随机误差”现象,那种认为病毒发生性质上变异的观点无疑是荒谬的。仅能感染血管细胞的病毒不可能快速变异成附着在肺部边界的、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病毒。病毒只有在面对迫使其改变或消亡的巨大压力下,即在“自然选择”下,才可能发生“突变”。由于埃博拉病毒在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能够轻易传播并感染成千上万的人,这种迫使它完成变异的外部压力并不存在。由于病毒不会进入肺泡,因此所谓“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加勒特认为,人们当前最应关注的是,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发起攻击后,病毒做出的回应,比如变异。发生“变异”意味着,那些被埃博拉病毒感染后幸存下来的人可能再次被感染。同时,已经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的疫苗将会失去效果。
    误区四,认为旅行禁令可防范埃博拉病毒在美国蔓延。
    加勒特介绍,“9·11事件”发生后,为减缓病毒传播,美国曾颁布过一次旅行禁令,美国东部机场曾被迫关闭。不过,当年的流感并没有停止暴发,只是较常年推迟了大约两个星期。
    加勒特认为,一些国家曾拒绝来自疫区国家的航班,希望以此手段阻止“非典”肺炎、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输入。不过,这种旅行禁令效果并不显著,病毒依旧传入。此次,埃博拉病毒也不例外。
    误区五,认为埃博拉病毒疫苗研制突破在即。
    目前,各国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了几种疫苗,其中两种最近得到了世卫组织专家组的认可。加勒特介绍,科学家们接下来将在人类志愿者身上进行埃博拉病毒疫苗效果的检测。如果几星期后检测结果显示疫苗无副作用,则可能在西非疫区国家进行下一阶段的试用。如果此阶段疫苗效果明显,疫苗产品就会转入最后也是最困难的阶段,即在疫区数以百计的人身上,进行临床的疫苗与安慰剂注射。因此,认为埃博拉病毒疫苗研制突破在即的说法,未免过于乐观。
    (本报华盛顿10月11日电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韩显阳)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