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2-05-22 09:15:29 热度:856
对话人:本报记者 李红梅 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 饶克勤 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 吴 明
制图:张芳曼
一 问 试点城市改革有何进展
记者:到目前为止,国家层面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达到了17个,这些城市是如何确定的?
饶克勤:2009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09年工作安排》的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选择1—2个城市(城区)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
国家在各地试点城市范围内,选出16个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国家联系指导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北京市是去年主动申请成为国家试点的,成为第十七个试点城市。
记者:吴明老师参与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有关调查和研究。就您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有没有一些改革的共性经验值得推广?
吴明:试点城市在规划布局、管理体制、补偿机制、支付制度、内部管理、改善服务、支援基层和鼓励社会办医方面展开全面探索。各地以强化服务为抓手,推行了一批见效快、易操作的改革措施。
比如,一些城市在二三级医院大力推行预约诊疗、分时段就诊和优质护理服务,开展临床路径和电子病历试点。
北京部分医院预约就诊率达到40%左右。深圳、昆明、洛阳、北京等城市先后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鞍山、镇江、芜湖等城市组建各具特色的医疗集团,上海、北京等城市探索建立医疗联合体。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实际上,每个城市的改革都是在国家定的大框架下进行的,但因为各地实际情况不一样,改革的基础不一样,改革针对的主要问题不一样,改革的重点和步骤也不一样。
从目前情况来看,各试点城市政府公立医院的投入都比改革以前增加了很多,而且很多试点城市都是多项改革一起进行,只是不同城市改革的重点各有侧重。
目前正在总结这些试点城市的经验,但由于改革的复杂性,很多改革措施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够推进。由于各地区情况不同,现在还很难说某个试点城市的经验能直接推广到全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二 问 与县医院改革有何关系
记者:今年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是县级医院,如何理解大中城市与县级城市在公立医院改革上的关系?
饶克勤:重点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理由有三:
一是如今的大型医院人满为患,节假日里患者比超市的人还多。如果能把90%以上的患者留在县里就医,将大大改善看病难的现状,也为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提供经验,将有助于推进城市的公立医院改革;
二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空间较大。县级医院的管理比较单纯,部门协调问题较少,执行力强,改革难度小。同时通过加强医疗质量改进、人才队伍培养、进行医保配套改革等,能够较快地提升服务能力;
三是新农合也由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一手托起需方和供方两家,政策衔接比较容易。
吴明:县级医疗机构数量少,管理对象相对单一,新农合由卫生局管,而且在县一级,政府各部门相对容易协调。从卫生行政部门来说,推动改革会比较容易一些。
记者:也就是说,县级医院改革的同时,试点城市也要推进改革?
饶克勤:在全国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同时,17个试点城市也要同步推进改革。目前主要是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支付方式改革等制度方面进行试点。
比如,北京友谊医院试点取消药品加成,采用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等方式。这些制度性改革可做一些铺垫,使重点体制机制改革更顺利进行。
吴明:县级医院改革和试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并不冲突,很多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改革把县级医院也纳入其中,作为服务体系改革的一部分,推动了县级医院的改革。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两者改革经验可以互相借鉴。
三 问 医务人员是否有积极性
记者:公立医院改革是否成功,医务人员是否积极参与是个关键,怎样保护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饶克勤:取消药品加成会动医院和医生的奶酪。长期以来,以药补医成为医院和医生的收入来源,靠药品加成改善收入待遇。因此,在现行的体制下,取消加成必然引起医院、医生的强烈反响。取消加成后要有相应的经济补偿。
一是增加政府投入,《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已经有所明确。但是投入应占医院收入中多少比例,每所医院都不一样,仍需探索。
二是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目前的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偏低,医务人员靠卖药获取收入,这种现象不合理。但是由于医务人员的劳务成本难以量化,调整起来难度较大。
北京试探性地设立医事服务费,医保报销其中的大部分。北京此举旨在通过几家医院的试点,掌握更全面情况,方便未来更好地建立新的补偿机制。
将来,医务人员的大部分收入将会从医保中来,医保发挥第三方付费机制的控制作用,对医疗服务进行大部分付费,也对医疗行为进行监管。
吴明:取消药品加成的改革必然是一项综合的改革。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之一就需要统筹推进补偿机制、人事分配、采购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
如果补偿不到位,不能给医院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经济支持,破除以药补医制度就不容易得到推行;医院激励机制不到位,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就难以调动,百姓就难以享受优质服务。
因此,取消药品加成的改革需要其它相应的配套改革同步推进,才能够实现预期目标。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1-09
2025-01-09
2024-12-25
2024-12-16
2024-12-16
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