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市场纵览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园地 > 市场纵览
中药材种植业面临“成长中的烦恼”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4-09-03 10:40:45 热度:705

□ 本报记者  徐亚静

  8月初的黑龙江省绥化市,水飞蓟、车前子已经采收完毕,月见草、牛蒡子正摇曳在秋风里等待采收。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会上,绥化铁力农场平贝母基地、甘肃惠森药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党参和黄芪基地、福建御医汉养牛樟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青果基地等六家中药材基地,被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授予2014年优质道地药材示范基地称号。据该专委会理事长王卫权等专家介绍,我国中药材种植产业已取得长足进步,同时也面临新的困惑。
  喜:形成良性发展格局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王文全教授说,我国中药产业基本形成了以中药材生产为基础、现代科技为依托、工业为主体、商业为纽带、医药消费为终端的系统化产业体系。中药材人工生产规模日益扩大,600多种常用中药材中,有200多种实现了人工批量化生产,全国种植面积达2000多万亩(含野生抚育),其中规范化种植基地100余万亩,年产量250多万吨,中药材人工种植产量占供应总量的70%以上;珍稀濒危生物药材人工生产和替代品开发得到长足发展,麝香、熊胆、牛黄、蛇类等品种众多、分布广泛、特色显著的中药材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技术部主任曹海禄介绍,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扶持中药材产业良性发展。如《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设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和中药材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药食同用中药材的种植及产品研发与应用,开发适合当地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保健养生产品”。一系列产业政策的提出,更是将中药材种养殖推向了发展的快车道。如2012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等都将中药材种养殖纳入其中,并在政策、税收等多方面给予扶持。
  在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的同时,中药材的质量标准也不断完善,已建立了以《中国药典》为主体,部(局)颁标准和各省(区、市)中药材标准为补充,相对完整的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良品种选育有了长足发展,中药材生产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初步建立了中药材生产技术、信息、供应保障的服务体系;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也逐步完善,除了已批准的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产地药材市场和中药材电子商务已初露端倪。“当前,中药材种养殖正在走向品牌化发展的道路,质量标准进一步提升。”王卫权说。
  忧:七大瓶颈有待突破
  与会专家认为,尽管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仍然与中药工业和中医药事业的需求不相适应,明显落后于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王文全列举了7个比较突出的瓶颈问题。
  一是部分中药材供求矛盾非常突出,资源紧缺状况日益加剧。过度采挖导致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部分中药材特别是野生药材的产量在逐年下降;珍稀药材资源面临枯竭。二是规范化、集约化水平低,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中药材GAP工作推进艰难。三是中药材整体生产水平相对落后:良种、良法未能广泛应用;科技水平不高,产地加工落后粗糙;机械化程度低。四是现代商业模式发展滞后,流通环节掺杂使假严重,囤积居奇、恶意炒作屡屡出现,部分药材价格剧烈波动。五是中药材产业链缺乏有机的信息链接,供需信息沟通不畅,市场信息扭曲,产销信息缺失与失真并存。六是产业科技支撑力量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投入不足且与生产相脱节;中药材生产服务体系有待建立健全。七是中药材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
  我国对韩出口的中药材中约有30%重金属含量超过韩方的标准;出口到英国的部分“复方芦荟胶囊”中汞含量被指超过英国标准11.7万倍;绿色和平组织发布《药中药:中药材农药污染调查报告》……近年来,中药材质量问题屡受关注。对此,王文全认为,这与我国种植技术和种植标准研究滞后有关。“我国约40%的药材供应主要依靠栽培品种,而大多数栽培品种都存在连作障碍,再加上目前普遍关注的药材质量不稳定,重金属、农残超标,以及盲目引种、种质混杂、肥料施用不科学、滥用农药、采收期不适宜等,中药农业技术研究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盼:打造现代中药农业
  与会专家认为,中药材种养殖产业应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企业责任主体地位,创新生产组织形式,打造现代中药农业企业。
  王文全认为,应鼓励和引导中药工业、商业及其他企业进入中药材生产企业,联合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现代中药材种养业;构建中药材产业联盟,推动中药工业企业与中药农林企业强强联合,合作共建跨省份、跨企业的中药材生产基地;鼓励中药工业产业链向中药材产地延伸,提升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水平,引导中药材初加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增强产品质量可控性。
  应加大力度建设大宗常用药材规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基地和濒危稀缺药材基地,特别是建立规模化的濒危稀缺中药材繁育生产基地,探索进口药材资源开发和基地建设国际化途径,建立全国性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化、产业化繁育体系。特别应加强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构建全国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与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常用大宗药材、民族特色药材的生态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及可利用种质多样性的保护体系。
  王文全提出,特别是应加快关键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开展规范化、现代化药材生产技术研究,选育优质高产品种;加快中药材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研究和技术应用,推广和应用绿色生态综合防治技术,有效解决病虫草害及农药残留问题;加强精准作业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初加工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强濒危野生药材繁育技术研究和应用,突破珍稀濒危药材的繁育产业化生产技术,支撑濒危药材繁育基地建设;加强道地药材技术传承创新和种植养殖药材质量研究,加强野生与栽培养殖药材的品质比较研究,提高栽培养殖中药材质量。
  王卫权建议,应构建中药材流通现代市场体系。建立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建立和完善中药材包装、仓储、养护、运输行业标准,建立常用中药材商品标准化数据库;完善中药材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和电子商务平台,推进中药材流通体系向标准化、现代化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实现买卖交易主体及中药材品种、产地等相关信息的电子化登记。“专委会目前正在尝试联络具有一定优势药材的市场和区域,搭建优质中药材物流平台,形成互动和信息网络。”王卫权说。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