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医院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在线
为有源头活水来(下篇)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9-02 20:37:47 热度:829

——辽医一院以“人才为引擎助推医院科学发展”侧记

通讯员  刘  沫  本报记者  阎  红

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左一)到长江学者何韶衡实验室调研。

辽宁省卫生计生委主任王大南(中)到耳鼻喉科调研。

院领导班子深入各科室查找问题。

  2013年10月19日,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辽医一院”)机关一楼学术报告厅里座无虚席,这里正在举办“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实验中心成立大会暨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首届科研专家论坛”。这是该院“2013年科学技术活动月”的首场大戏,论坛上,由教育部长江学者何韶衡教授牵头组成的科研团队专家云集辽医一院,分别就各自的科研工作基础、计划及临床对接工作做了精彩的汇报与交流。这正是辽医一院在坚持“人才兴院、科技强院”方略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医疗设备可以买,大楼可以建,而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的。”辽医一院院长孙宏治旗帜鲜明地表示。
  引进一名人才带动一个学科
  一流的专家是患者生命的保障,是医院的精魂所在,是医院发展的原动力。这,已成为辽医一院领导班子的共识和医院近些年实践的最深刻体会。
  医院求贤若渴、重视人才、重视学科建设。为促进医院发展,该院加强学科建设,吸引更多人才来医院工作,并制定了“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百名人才引进计划”,为人才搭建平台。
  引进教育部长江学者何韶衡教授的举措就是辽医一院求贤若渴的生动写照。何韶衡,主要从事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及过敏性疾病诊治的研究,曾在英国、美国两地留学近12年。2011年在东京举行的首届“中-日-韩三国过敏疾病年度交流会”上,他是对国内外沿用了近40年的过敏性疾病定义提出异议并给予修正商榷的第一人,而且是一名中国人。他将原来的“过敏性疾病是一组由IgE介导的疾病”修改为“是一组由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介导的疾病”,引起国内外相关过敏领域的巨大轰动,给过敏疾病的诊治带来革命性的突破。他还主编了《过敏防治系列问答》、《临床过敏疾病学》等4部专著,成为国内论述过敏性疾病系列著作的第一人。
  辽医一院为这样一位国内外赫赫有名的国际过敏领域知名专家提供平台,对相关学科进行了资源整合与优化,成立了“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中心”。该中心目前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多发免疫性疾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防治研究、“过敏性疾病早期诊断及治疗技术研究”等课题,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辽宁省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及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项目等,各项目课题资金达1400余万元。
  强大的科研团队已经形成
  引进何韶衡教授,只是辽医一院实施“人才兴院战略”的一个缩影,以长江学者为中心的科研团队已在该院组成。该团队有日本国立大阪大学医学博士毛晓全教授,主要从事过敏性疾病的遗传学方面研究,2000年荣获日本变态反应协会哮喘疾病杰出研究奖;英国牛津大学John Radcliffe医院访问研究员、英国威尓士大学医学部Swansea校实验医学部门高级讲师、日本科学院RIKEN国家基因中心学术带头人白川太郎教授;瑞典隆德大学教授、国际转化医学学会执行委员会主席王向东教授,主要从事呼吸内科和呼吸危重医学专业,研究多器官功能紊乱和急性肺损伤的分子发病机制和靶向性治疗;日本札幌医科大学博士黄建华教授,从事心血管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近20年,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博士、博士后研究员翟振华教授,从事肿瘤血管机制研究,是英国癌症研究(CRUK)基金会会员;日本神奈川县立癌中心的博士后郑华川教授,主要从事恶性上皮肿瘤的发生和演进分子机制、JC病毒T抗原致癌分子机制和恶性肿瘤靶向基因治疗方面研究,是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这些具有较高科研能力和医疗前沿知识人才的“倾情加盟”,无疑给医院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使辽医一院人信心倍增。
  医院党委书记徐军介绍说,为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医院制定了创新举措,计划在2013年~2015年投入500万元引进七年制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共100名;以长江学者团队引进为契机,未来将继续通过多种形式和院士、长江学者等知名专家合作。截至今日,医院引进以长江学者为代表的高级科研人才、医疗专家11名,并出台相关政策,为其施展才能铺路搭桥……
  搭建人才发展的科研平台
  “你的理想有多大,医院为你提供的舞台就有多大;你的能力有多强,医院为你搭建的平台就有多高。”院长孙宏治这样说。
  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成立的“药物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是辽医一院为引进转化研究搭建的又一重要平台。2012年5月,医院首先尝试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该研究平台在成立的一年内成果丰硕,先后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SCI论文十几篇。其间,有多名临床一线医生来研究中心进修交流,使临床实际问题得到及时反馈和沟通,将药物代谢学与医学有效结合,形成了良性循环。2013年6月,双方共同筹建了联合实验室,进一步加深合作,同时利用该平台的高端检测技术,成立了东北地区首家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检测中心,为提高人口素质、新生儿疾病早诊及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填补了东北地区的空白。
  2013年,医院投巨资建立了辽西地区大型生物样本中心。该中心与医院信息化平台无缝对接,积极开展以临床转化研究为核心的个体化诊疗项目,目前初具成果。该团队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动物体内研究入手,整合临床生物样本数据库银行(BIO-BANK)及电子病历数据库银行(EMR-BANK),在国内首次提出并实施(BIO&EMR-BANK)概念的临床生物大数据管理平台,从中深度挖掘有价值的临床科研信息,为患者进行个体化诊疗提供有力的支持。该中心还与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协同创建了高通量测序联合实验室,使用国际最先进的半导体测序技术平台,深入开展临床各型肿瘤的点突变检测及基因分型检测研究;为临床上使用靶向药物来靶向治疗肿瘤提供咨询建议,建立基因导向的临床个体化药物治疗技术研究体系和研究方案;以肿瘤基因点突变测序和肿瘤基因组分型研究为基础开发抗肿瘤靶向药物。
  2013年7月,医院实验中心成立,实验室划分为显微镜室、细胞生物学室、基因组室、基因工程室、蛋白质组室、病理室、细胞培养室及300平方米SPF级动物房这8个功能区。该中心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省部级和市级项目15项。
  近年来,医院根据地方疾病的特点,同步建立了心血管疾病中心平台、神经病学研究中心平台、组织工程中心平台、喉癌与喉重建实验中心,大大满足了临床医务人员的科研需求。这些平台积极服务于临床,让更多的医务人员与优秀的科研团队对接、交流。通过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把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问题提升为科学的问题,通过转化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医疗教学做基础助推科研创新
  对于一所医院来说,最受患者关注的是这所医院的医疗质量与服务水平,而一流的医疗质量与服务水平,源自于医院拥有一个个一流的专家团队。
  循着“院有重点、科有专攻、人有专长”这一特色发展思路,该院吸引和选拔了一批有思想、想干事、能干事的临床专家与学科带头人。同时,一批区域领先、国内知名的特色专科脱颖而出,一支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诊疗团队正逐步形成并日益发展壮大,一支以高素质、高学历、高技术的学术带头人队伍为主线的学术力量雄厚及结构合理的高层次人才梯队正在形成。
  此外,在全省,医院率先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开展临床路径,170余种疾病进入临床路径管理,规范了医疗行为,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节省了住院费用;实现了电子病历全覆盖,为医疗质量与服务质量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50个,开展了无缝隙优质护理;开展了“一科一特色、一科一品牌”个性化医疗护理活动,患者及家属对医院服务满意度逐年上升。
  作为辽宁医学院的临床学院,辽医一院非常重视教学工作。目前,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已达全覆盖;临床医学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诊断学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外科学教研室获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14年医院获得“第五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东北赛区竞赛”二等奖。近年来,医院先后承担了国家、部、省、市级科技课题共300余项,获批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获各级政府成果奖百余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系列的大胆举措,为辽医一院医疗科研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为着力打造区域龙头、名牌学科,积极培植名医、名家和高层次人才提供了保证,带动了医院医疗科技水平跨越发展。
  六十八载深厚的医术积淀,几代辽医人的辛勤耕耘,让辽医一院当之无愧地成为辽西地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诊疗中心,以及辽西地区规模最大、科室最全、技术力量最为雄厚的一所国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
  “在医疗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就医环境不断改善的前提下,借助‘人才引擎’的强力助推,努力把辽医一院打造成‘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百姓满意、职工满意’的现代化医院。”孙宏治一脸自信,一脸自豪。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银发经济办公室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