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8-08 16:58:22 热度:1453
■采写/本报记者 谭 嘉
2014年2月,张国成(右一)获“国际甘地奖”,印度总统慕克吉亲手授予他奖牌
张国成(左二)陪同WHO麻风专家在麻风院现场考察
张国成常年在外为麻风病人开展畸残康复手术,每次手术前他都会细心为患者做检查
从初入行时的毛头小伙,到两鬓斑白的花甲老人,40多年来,他身先士卒、殚精竭虑,走遍全国 500多所麻风村,使数以万计身处绝望中的麻风病患者重获新生。
因在麻防领域所作的突出贡献,他于今年年初被授予世界麻风防治最高奖“国际甘地奖”。为了麻风病人的福祉,他不仅自己在这一卫生“偏门”领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还培养出了1.3万余人次的麻风病防治骨干。
“我谨向你们保证,我将把这份荣誉化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麻风病人更好服务的不竭动力。” 2014年2月15日,印度首都新德里,世界麻风防治最高奖“国际甘地奖”的领奖台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会长张国成郑重承诺。他胸前,由印度总统慕克吉亲手授予的奖牌熠熠生辉。
“国际甘地奖”自1986年设立至今,全球仅有20多人获奖,张国成是继1987年马海德之后,我国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专家。
■“我见不得麻风病人遭受疾病的痛苦,见不得麻风病人的困境”
“力量不是来自身体,而是来自不屈不挠的精神。”张国成说,选择成为一名麻风病医生,就是选择成为一名战士,就要为麻风病人的福祉去探索、去奋斗。
麻风病是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人们往往谈“麻”色变,避之唯恐不及。如今在国内外麻风防治领域享有崇高威望的张国成,并不讳言自己也曾对麻风病心存恐惧。
张国成的家乡江苏泰兴是我国麻风病高流行区。在他的童年记忆里,麻风是一种极恐怖的疾病。1970年,张国成考入刚从北京搬到江苏泰州的中国医学皮肤病研究所,1972年中专毕业后分配至该所麻风病研究室工作。随后,他跟随老前辈们到泰兴的一所麻风院工作。当看到麻风病患者畸形的外貌和麻风院简陋的条件时,一起去的同学们全哭了,有人甚至当场呕吐。“我当时也害怕传染,不敢和麻风病人接触,上班时戴着口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现在想想,觉得特别对不住病人。”张国成回忆说。
在与麻风病患者的朝夕相处中,张国成内心的恐惧慢慢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对患者的深深同情,并想着“如何才能为他们多做一些”。“要是一心想为麻风病人工作,实践恐怕是你最好的课堂。” 在启蒙恩师、我国著名的矫形外科专家郑逖生教授的开导和鼓励下,张国成开始在实践中摸爬滚打。
张国成说,恩师郑逖生的言传身教对他影响至深,老师不仅将麻风病矫形外科手术技术倾囊相授,也把对麻风病人的关爱与尊重传递给了自己。“老师与病人接触,不戴手套、不戴口罩。有一次,一个麻风病人的孩子突然溺水,被救上岸后,老师想也没想就蹲下来给孩子做人工呼吸。看到那场景,没人不动容。”
我国首位“国际甘地奖”获得者马海德也是张国成人生之路上的另一位“贵人”。上世纪80年代,在马老的亲切关怀下,在麻风病防治领域已崭露头角的张国成有机会来到北京进修整形外科。马老对张国成说,培养你就是为了中国几十万麻风病人。“从那以后,我就更死心塌地干麻风了。”张国成笑着说。
时光荏苒,当年的同班同学中,只有张国成坚持了下来。张国成坦言,他也曾不止一次地想放弃,但麻风病人所遭遇的种种苦难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选择。“人一定要善良,尤其是我们医生,一定要有仁爱之心。我见不得麻风病人遭受疾病的痛苦,见不得麻风病人的困境。”
■“看到手术成功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啊,这点辛苦不算什么”
2012年2月,张国成到菲律宾参加WHO西太区麻风管理者会议,其间,他到马尼拉郊外的麻风社区参观。参观途中,一位中年女士从人群中挤到张国成面前,激动地拉着他的手,嘴里不停地说着什么,大家赶紧叫来翻译。原来,20年前张国成在菲律宾为她做了麻风畸残康复手术,手术非常成功。没想到还能再次见到恩人,这位女士太高兴了。翻译话音刚落,现场掌声一片。
“我的病人正饱受煎熬,我愿做太阳,照亮他们的生活。”上世纪80年代初,张国成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无影灯下,张国成手持柳叶刀精雕细刻,匠心独具的原创手术效果“立竿见影”,为身处绝望中的麻风病患者重新点燃了回归社会的希望。
麻风病极易致畸致残,中晚期患者往往是嘴歪眼斜、肢体残疾,让人望而生畏。“不能仅仅满足于治好他们的病,还要让他们有一张漂亮的面孔!” 每次做手术,他总在琢磨,手术方法、疗效是否能够更好一点呢?留给病人的痛苦是否更少些?为了找到更理想的面部整形方法,张国成埋头于实验室、停尸房,反复解剖、分析人的面部结构;他还跋山涉水踏访麻风村,询问面瘫麻风病人关于面部整形的需求。历经数十年探索,他首创了“动力法悬吊整容术”,探索出用动力法来代替以前的静力法予以矫正,手术效果大大改善。
随后,这一手术方式又被他成功应用到麻风病人畸形肢体矫正手术中。数以万计的麻风病人,经过他的妙手施治,回归社会、重拾自尊。他也因此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的动力法矫治麻风面瘫、兔眼和手部瘫痪性畸形方法,彻底改变了静力法矫治瘫痪性畸形远期疗效及主动恢复不理想的状况,填补了国内外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为此,他应邀到20多个国家讲学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也为海外患者带去了福音。
常年在外为麻风病人开展畸残康复手术的张国成有一个特殊的习惯:每天只吃早晚两顿饭,每逢上台手术早餐量加倍,这样可以节约中午重新换衣消毒的时间。张国成笑言,麻防工作者要有“橡皮肚”,能饥能饱,能松能紧。
我国20多万麻风病治愈存活患者中,有近12万人因病致残,需要手术矫形及康复。医疗队每次到基层手术工作量都很大,一天10台手术连轴转,连年轻人都吃不消,年逾花甲的张国成却从不因时间紧张和身体疲劳而简化工作。对于麻风病造成患者眉毛脱落,他总是尽可能选择复杂但效果更好的血管蒂皮瓣转移,而不是单纯的画眉或游离植眉。对兔眼畸形患者,他更多选择颞肌移位筋膜悬吊而不是更简单的丝线悬吊,为的是使康复效果更好。精益求精的手术,需要耗费更多时间与精力。十几个小时站下来,张国成常常小腿痉挛,甚至下台后无法站立。同事们心疼他,可他却说:“看到手术成功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啊,这点辛苦不算什么。”
■“麻风病人不应遭受社会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他们要活出尊严”
“麻风病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的工作不仅要依靠麻风治疗上的医学进步,也要处处付出真情关怀。”这句朴实的话语,是张国成对麻风病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1985年,原中国麻风病防治研究中心翻译一批国外资料,在翻译到“麻风病的残废和康复”时,张国成提议将“残废”改为“残疾”。他动情地说:“麻风病人不仅饱受身体病痛折磨,心灵更饱受歧视之苦。我们要让麻风病人身心都得到康复。”经大家反复推敲,最终定为“麻风病的残疾和康复”。
在麻风病院探访时,他对遇到的每个患者都是从眼睛到足底认真检查,还亲自为患者泡手、泡脚,打磨手脚死皮,并为他们手脚涂上凡士林。有的患者足底溃疡,气味难闻,他从未要求戴口罩或敷衍了事,反而会检查得更仔细。
张国成常说,干麻风工作这一行,一定要有爱心和责任心。比如,最简单的穿防护鞋,如果穿鞋不当的话,很容易引起足底溃疡。“所以,我们得教会患者穿好防护鞋。患者脚上臭,是我们工作不到位,我们有责任。”
他是名扬海外的大专家,也是麻风病患者的老朋友。2013年3月17日,是安徽省无为县麻风村治愈病员凌代兵与在麻风村服务的志愿者王秀莲的大喜日子,张国成得知后非常高兴,亲自到场为一对新人主婚,还给他们包了一个5000元的大红包。
在新疆和田看望一位麻风病患者时,张国成坐在床边握着病人双手问寒问暖,病人感动得流着眼泪说:“我的亲友都因害怕而远离我,更没有人敢跟我握手。你真是胡大(上帝)派来的使者!”
张国成容不得半点对病人的歧视与忽略。一次到云南督导麻防工作期间,在永胜县麻风院,张国成看见一间透风漏雨的茅草屋里,6位满身污垢、双目失明的老人用麻木的手摸索着在锅里炒饭,满手是泡。而在10米之外,是为了“面子”修建一新、不通水电的新病房。张国成毫不客气地大声对同行的地方官员吼道:“如果他们是你们的母亲,你们会不会心疼?!”
在四川凉山州现场督导时,张国成与村医闲聊时得知邻村有位治愈的病员是孤寡老人,执意步行几里路去看看。当看到老人孤零零地住在一间无水无电的废弃屋里,他含着眼泪跟同行的专家组成员说,国家拿了两个多亿资金来改建麻风病院,为什么不把这些人收进去住呢?临走前,他从身上掏出200元钱交到老人手上。
2009年5月,浙江省桐乡市新建的麻风病院落成启用,张国成应邀出席,每一位嘉宾致辞前都向来宾鞠躬,唯有张国成致辞前,向身后数十名麻风残疾人深深鞠躬。“麻风病人不应遭受社会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他们要活出尊严。”这是张国成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不关心麻风病人的领导,不是好领导”
“张国成是一位杰出的麻风病防治管理者,他率领中国麻防专家组,协助原卫生部连续制定了4个《麻风病防治5年规划》和《2011年~2020年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在技术措施上指导了我国麻风防治事业的发展。”在向纪念甘地麻风基金评奖委员会推荐张国成的信中,中国马海德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马海德的夫人苏菲教授特别提到了张国成在我国麻风病防治政策倡导中作出的突出贡献。
虽然身在南京,张国成总是保持着与北京国家卫生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的热线联络。原卫生部疾控局结防处处长刘霞回忆说,初次与张国成见面时,他一见面没什么寒暄,上来就是谈工作,“他的直率让我始料未及,也让我倍感压力”。
“不关心麻风病人的领导,不是好领导。”张国成说,麻风病患者是弱势群体,由于疾病承受着巨大的身心痛苦,政府部门在加大对麻风病防治的投入,改善他们的住房、医疗、生活水平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每到一地,张国成总是积极“开发领导”,主动向各级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麻风病人的疾苦,争取他们对麻风病防治工作的重视和帮助。
张国成还是一名“公关”专家。他总是竭尽所能,积极争取各种社会资源,争取社会和公众对麻风病人的理解和接受。“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团结各方面力量。”
在他的多方奔走下,国际非政府组织资助中国疾控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在全国14个县市开展麻风病人复明手术;原卫生部与国际麻风救济会开展畸残预防和康复合作项目;自2004年起国家彩票公益金麻风病畸残矫治项目开展以来,他连年被聘为首席专家,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扛红旗的医疗队长”。
从事麻风病防治40年,他为全国132个市、县争取麻风康复项目经费3400多万元,使2.8万多名麻风病人获得防护鞋、6000多名麻风病人获得假肢、1000多名老弱残麻风病人获得每月40元生活补贴。
■“只有自身本领过硬才能更好地为麻风病人服务”
“麻风病防控工作不是几个人就能干好的事,需要全国麻防业务人员的共同努力。” 在全国各地麻防专业人员的培训班上,常常能看到张国成的身影,不论多忙,只要是讲课需要,他从不推辞,甚至还主动请缨。
在一次培训班上,为了讲授如何给麻风病患者检查感觉障碍,他随手拿起笔,逐一在学员手上做示范,并让大家按照他的做法在他手上做检查,直到每个学员都掌握。一堂课下来,张国成的一双手上满是黑点。他幽默地说:“我手上的斑斑点点算是你们对我的承诺。你们掌握了,回去再传授给其他人,一传十、十传百,只有自身本领过硬才能更好地为麻风病人服务!”
云南是全国麻风病疫情最为严重的省,每年新发病人和现症病人占全国的1/4,还有两万多名被治愈存活的病人,其中2级以上畸残的便有1万多人,但相形见绌的是,全省从事麻风病防治的专兼职业务人员总共还不到500人。为了提高云南麻防队伍的业务能力,张国成每年都要到云南开展培训,有时一年还去好几次。全省麻防人员几乎都听过他讲课,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麻风头儿”。
3年多过去了,云南省文山州皮防所医生宗祥广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张国成带着自己做手术的情景。首次主刀“睑外翻”手术,宗祥生心里有些忐忑,做手术的时间也较长。“像你这样的年轻医生,慢一点不要紧,关键是做好。”在张国成的悉心指点下,手术最终顺利完成。
平易近人的张国成也有发脾气的时候。2012年8月,全国麻风病畸残预防和自我护理培训班在浙江德清举行,来自全国12个省16个县(区)近30名麻风防治专业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班进行到一半时,有两名学员想请假回家。张国成说:“既然单位安排你们来参加培训,那你们就应该把技术学好,回去造福你们那里的麻风病人。现在学了一半就要回家,这是什么意思?”不过,看在这两位学员已经买好了回家的机票的分上,他还是批了假,但要求他们“必须把书面检查留下来,培训班总结时我们要宣读,让大家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培训班总结时,班长代为宣读了两位请假学员的检讨,这让大家备受震撼。张国成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麻风病人急需你们学会本领去帮助他们。大家要有紧迫感、使命感。”
张国成的严谨、执著也在激励和感染着更多的人。
1989年,刚刚大学毕业进入麻防机构工作的武文斌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很是迷茫。张国成对他说:“麻风病防治在卫生工作中是偏门,贵在坚持和用心,做到了,会取得好成绩的。”
“张主任是我学习的榜样。”如今已是福建省疾控中心麻防科科长的武文斌说,25年来,虽然自己也曾有改行的机会,但从未有过动摇的念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数十年来,张国成累计培养1.3万余人次的麻风病防治骨干,我国现有的麻风病防治骨干基本都接受过他的培训。(本版图片由张国成本人提供)
■张国成小传
1952年出生,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会长。
从事麻风病的畸残防治及康复医学的研究工作40余年,先后获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一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其中,主持的“麻风畸残防治和康复试点项目”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还为我国麻风防治的策略、措施、规划等的制定、研究的实施作出了贡献,该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主编或合编麻风病防治专著12部,作为主要作者先后发表麻风病学术论文39篇。近年来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十大科技标兵”、国家彩票公益金麻风畸残矫治手术项目“优秀医务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对 话
麻风矫形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记 者:现在美容整形市场火暴,您的整形手术做的这么好,也有医院高薪请您去兼职,您没动心过么?
张国成: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我也知道钱好,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搞了兼职肯定会影响本职工作。给麻风病人做整形手术不挣钱,如果我就在医院每月多出几次专家门诊,收入也会比现在高不少。但一看到麻风病人,你就会忍不住要为他们做点什么。麻风矫形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麻风康复手术效果“立竿见影”,我很享受手术成功后的那种成就感。遗憾的是,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接班,等我们这批老人退下来了,这些手艺就失传了。
记 者:您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张国成:我现在最担心麻风病人的养老问题,想到这个问题,我有时晚上都睡不着觉。现在麻风病院的休养员平均年龄都在70岁以上,他们的生活照料很成问题。另外,在院的残老病人只占麻风治愈患者的1/5,还有很多麻风残老患者在社会上没人管,不能让他们自生自灭。让他们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照料、安度晚年,是我最大的心愿。等我退休了,我希望能组建一个麻风病志愿者协会,让志愿者到麻风院去帮助照顾残老病人。
记 者:从一个中专生成长为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的领军人,您的成功心得是什么?
张国成:我觉得一个人要能够成功,最根本的是一定要有梦想。我年轻时候的梦想是超越老师的技术;后来国际交往多了,我的梦想是“什么时候我也站到国际讲台上去演讲一番”;成了世界卫生组织麻风专家委员会成员后,我的梦想是让中国麻风学术能够在世界居于重要地位。每一次梦想,都会让我更加努力,也前进得更快。只要有信念,没有干不成的事。
■记者手记
约张国成教授采访颇费了些周折。每次联系得到的答复,不是他跟医疗队下去手术了,就是他外出开会或讲课去了。等到终于见了面,张国成教授乐呵呵地说,他们都说我在外为麻风病人奔波的时间以月计算,在单位的时间以天计算,在家的时间以小时计算。
张国成教授为麻风病患者付出的不仅是时间,更有一份深沉的爱。采访中,正巧有一位麻风病患者打来电话询问检查结果,他立刻吩咐工作人员拿来报告单,逐一在电话里细细解释。他的手机里存着数百个麻风病患者的电话号码,只要是这些患者来电话,他即便是在开会也都一刻不耽误地接听。
采访结束后,张国成教授特意带记者到南京市郊山峦深处的青龙山麻风院去看看。听说我们过来,两位麻风病患者早早就爬坡上山等候在路边。一走进麻风院,张国成便被麻风病患者团团围住,这个说我眼睛最近看不清,您给瞧瞧;那个说这边有椅子您快过来坐。张国成教授拉拉这个的手,拍拍那个的肩。那种亲如一家的氛围,让人莫名感动。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1-13
2025-01-09
2025-01-09
2024-12-25
2024-12-16
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