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专家提示:使用不同抗癫痫药存在潜在风险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4-08-07 10:33:31 热度:866

□ 卢 彦

    很多患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生病时吃一种药后短暂时间内见不到效果,便会立刻换另外一种或是几种药物进行尝试,当然这对于病情反复发作的癫痫病患者来说,更是司空见惯。但专家警示:反复转换使用不同抗癫痫药物可能会存在潜在风险。
    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在2013年11月发布的第4期《药物安全更新》中,对不同抗癫痫药之间转换使用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了提示。MHRA称,不同抗癫痫药的特征有很大的不同,在不同厂商产品之间转换使用抗癫痫药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发生或癫痫失控。
    科学规范化治疗癫痫
    癫痫,作为一种慢性的脑部疾病,目前,中国有900万癫痫患者,每年还有40万新发病例,其中大部分为儿童和青少年。癫痫发作,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严重的社会后果。控制发作以及争取疾病的治愈,主要依赖于神经肽修复再生和服用抗癫痫药物。然而,大约有30%的患者使用目前的药物治疗不理想。抗癫痫治疗后轻易停药和不合理的转换用药,以及滥用药物,势必会给癫痫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癫痫的治疗,必须做到科学规范化。
    此外,治疗癫痫千万不可随便听信广告宣传,滥服某些中成药或较大剂量的多种药物混合使用。这样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也会给家庭经济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为在某些所谓专治癫痫的中成药中,往往含有多种西药成分,患者在服用时,既不知药物的成分,又不知剂量,这是十分危险的。其次,抗癫痫治疗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患者必须持之以恒。
    医生需谨慎给药
    人用药品委员会(CHM)根据抗癫痫药的特征、治疗指数、溶解度和吸收情况,将抗癫痫药分为三类,以帮助医生和患者确定是否有必要维持一种特定厂商的产品。
    第1类:苯妥英、卡马西平、苯巴比妥、扑米酮。对于这些药物,建议医生确保患者维持一种特定厂商的产品。
    第2类:丙戊酸盐、拉莫三嗪、吡仑帕奈、瑞替加滨、卢非酰胺、氯巴占、氯硝西泮、奥卡西平、艾司利卡西平、唑尼沙胺、托吡酯。对于这些药物,应根据临床判断,并与患者和/或监护人商量,考虑如发作频率和治疗史的因素后决定是否需要持续一种特定厂商的产品。
    第3类:左乙拉西坦、拉科酰胺、噻加宾、加巴喷丁、普瑞巴林、乙琥胺、氨己烯酸。对于这些药物,通常不需要维持一种特定厂商的产品,除非有特殊原因,如患者焦虑以及有精神错乱或用药错误的风险。
    新技术取代药物治疗已成大势
    目前,药物控制是治疗癫痫的常规方法,副作用及长期反复吃药让太多人烦躁,坚持一年按时服药每个人都能做到,坚持10年按时吃药,谁又能保障按时按量,一些服药十年之久的患者开始尝试“神经肽修复技术”,治疗、巩固一段时间后,药物慢慢能够减量,最后停药,这让患者欣喜若狂!
    科学发现从发病根源激活神经肽再生是关键。北京军颐中医医院杨红宣教授介绍说:癫痫的发病根源是由于神经肽在神经细胞内无法合成以及无法在突触处正常释放,进而无法与突触后膜上的对应受体相结合,阻碍了正常信息传递,致使神经元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然而传统技术在癫痫的治疗上,大多采取药物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或者切除神经异常放电的病灶部位及受损脑细胞的方式来抑制癫痫的发作,治标不治本。神经肽修复再生术采用国际尖端设备精准定位病灶,根据癫痫患者的不同年龄、不同发病机制以及发病史结合科学权威的检测报告,利用先进微创导入技术配合能有效修复神经肽功能的分子生物物质,进行非侵入性的渗透治疗。通过酶的活性直接作用于脑神经细胞内的神经肽,激活神经肽再生,引导神经肽在神经细胞内的合成和在突触处正常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对应受体有效结合进行信息正确传递,使神经肽自主发挥功能,从根源上解决神经元异常放电的问题。让患者告别“控制”的治疗模式,摆脱长期“治疗—复发—再治疗”的恶性循环。
    神经肽修复技术能真正消除患者的无奈、无助感,让患者走向康复,而这一技术将要取代的是传统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手段,这项技术是国内外权威专家共同开发出来,他们拥有强大的力量,替代旧技术势在必行。2014年这一技术让诺贝尔奖获得者们也深深为之惊叹,纷纷表示:神经肽修复再生术取代传统治疗将会成为可能。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