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中国人血糖升高多见于餐后 空腹血糖升高不足两成

来源:羊城晚报 时间:2014-07-16 22:58:23 热度:589

图/东方IC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翁建平
  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邝健
  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张丹娜 许健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糖尿病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目前有糖尿病患者9240万,糖尿病前期患者人数高达1.5亿。内分泌专家指出,在我国诊断为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中,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单纯空腹血糖升高的比例仅不足20%,以及70.7%的糖尿病前期漏诊。因此,筛查糖尿病一定不要只顾空腹血糖,最好能够查一查餐后2小时血糖。
  只查空腹血糖漏诊率高
  餐后2小时血糖值介于7.8 -11.1mmol/L即属糖尿病前期
  通常,我们筛查糖尿病就查一查空腹血糖,如果空腹血糖正常(小于5.6mmol/L)就以为自己处于安全状况,不会患上糖尿病。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翁建平说,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血糖升高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常规体检中只检查空腹血糖,许多单纯餐后血糖升高的人群得以“蒙混过关”,就此造成的漏诊率相当高。
  翁建平进一步指出,在我国诊断为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中,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单纯空腹血糖升高的比例仅不足20%。如果单纯使用空腹血糖对人群进行筛查,将使46.6%的糖尿病患者及70.7%的糖尿病前期漏诊。因此,餐后2小时血糖的检测对于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诊断具有重大意义。
  对大部分糖尿病患者而言,餐后血糖升高比空腹血糖升高来得更早。如果已经查到空腹血糖超标,说明糖尿病已经进展到一定的程度了。因为在空腹血糖正常的情况下,而餐后2小时血糖值介于7.8 -11.1mmol/L,这可以被诊断为糖耐量减低,即属于糖尿病前期。研究表明,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要经过糖尿病前期的“糖耐量受损”阶段,且在这一阶段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或已经发生。
  高危人群关注餐后血糖
  肥胖、超重、有家族病史、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妊娠糖尿病史、运动少等人
  据2007年-2008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有近1.5亿人属于糖尿病的后备军——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水平升高介于正常与糖尿病的中间状态,其中70%以上的糖尿病前期为空腹血糖正常,单纯餐后血糖升高的糖耐量受损人群。
  7.8mmol/L是餐后两小时血糖正常值的上限。餐后血糖一旦超过此值,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即使空腹血糖正常(小于5.6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一旦超过7.8mmol/L,若小于11.1mmol/L,可以诊断为糖耐量减低。如果餐后两小时血糖值高于11.1mmol/L,则表明已经步入糖尿病的行列。
  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邝健指出,为降低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像老年人、肥胖、超重、有家族病史、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妊娠糖尿病史、运动少等高危人群均应特别关注餐后血糖。此类人群在常规体检检测空腹血糖之余,应定期检测餐后血糖,以便尽早发现高血糖,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先从生活方式开始干预
  一年还降不了血糖需药物治疗
  对于糖耐量减低人群,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能够有效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也就是说当发现餐后血糖在7.8-11.1mmol/L时,还可以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来降低血糖,从而让自己不得糖尿病。
  翁建平指出,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饮食控制和运动。包括保证膳食平衡,限制摄入的总热量和脂肪成分,限制饮酒,多食蔬菜及高纤维食物以及进行规律持久的体育运动等。具体的目标是:第一,肥胖或超重者体重指数BMI,即体重(kg)/身高(㎡)达到或接近24kg/m2,或体重至少减少5%-10%;第二,至少减少每日饮食总热量400-500千卡;第三,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第四,体力活动增加到250-300分钟/周。
  一般来说,如果坚持饮食和运动疗法一年时间,基本可以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然而,健康的生活方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患者往往坚持不了一个月就半途而废了,而且仅仅依靠生活方式干预,对某一些人来说,还远不足以将血糖控制到正常水平。研究数据显示,仅接受生活方式干预,仍有半数的糖耐量异常的人群会发展为糖尿病,因此,对于这些懒于运动,无法控制饮食,血糖还容易升高的人群来说,只能采取药物治疗,如阿卡波糖等。 张华、张丹娜、许健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