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6-18 09:27:49 热度:1051
——记新疆喀什市英吉沙县人民医院院长相永军
文/本报记者 王 晶 杨 阳 图/本报记者 张 楠
院长相永军
医院鸟瞰
医院百级层流净化手术室
医院设施先进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带教年青的医师是相永军最“享受”的事情
一年半时间,他让一家纪律涣散、人浮于事的病态医院变得人心凝聚、主动思变,在精神面貌上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一年半时间,他让一个只能做阑尾手术的“病人中转站”,变成了新增医疗技术几十项的创新高地。
一年半时间,他让这家新疆喀什地区排名垫底的医院,以全区第一名的成绩成功晋升二级甲等医院。
他就是被誉为创造了奇迹的英吉沙县人民医院院长相永军,“我只是带领大家,把1天当做2天用。”面对赞誉,相永军的言辞中依然透着他一贯务实的作风。
曾让人失望的医院:
底子薄、基础差,无法提供正常的医疗服务,常能听到医务人员相互推诿吵架,老百姓都不愿意来这里看病。
2012年7月,相永军通过公选从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来到英吉沙县人民医院当院长。县领导告诉他:“你能让医院在5年内有一点点变化就行。”相永军立即回答:“我是来这里干事的!我要让她脱胎换骨。”来之前,相永军专门了解过该院的情况,他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相永军暗暗下定决心:“我要做出点事情,要让这里的老百姓重拾对医院的信心。”
虽然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建设,但英吉沙县人民医院的状况还是有些让相永军始料不及。
院办主任不知道医院现有员工数,科室水龙头报修3个月没人管,卫生间堵一个月没人问,值班人员擅自离岗回家睡觉,上班迟到2个小时的医护人员比比皆是,脱岗聊天吃东西成了常态。门诊部是一个医院的窗口,但该医院的门诊楼却在破烂的小角落里。门诊部的工作人员拿着较高的工资,却常把病人推给病房。办公楼里常能听到医务人员相互推诿吵架的声音。
由于历史原因,医院成了该县的负担。底子薄、基础差、缺乏管理、整改难度大、无法提供正常的医疗服务。有时病人只是要开一些降压药,来县医院都找不到医生,就算找到医生了却又被转到地区医院,结果来回路费加上所耗时间,其成本远远超出看病的花费。这个医院让患者感到失望。
相永军看着眼前的情形,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医务人员一个个无精打采,穿着油迹斑斑的白大褂,有的甚至还穿着T恤拖鞋短裤。这给了他极大的震动,在到任后的第一次见面会上,相永军丝毫没有留情面:“医院不像医院、医生不像医生,我要是患者,我也不会信任你们!”
院长动了真格的:
4天处理7个人,上班没人迟到了,值班没人脱岗了,医疗活动也有章可依、有规可循了,以制度管人不再是一句空话。
面对懒散的员工,相永军感到了肩上的压力,他要建章立制,给医院“治病”。
门诊部有工作人员擅自离岗被相永军发现,他不留情面地公开提出批评,并借此明确惩罚制度,处以扣500元工资、3个月绩效、全院做检查的惩罚,同样受罚的还有身为某县领导姐姐的门诊部主任。有人在值班时出去吃饭同样被处罚,不服气地跑来反问相永军:“连吃饭都不允许吗?”相永军义正词严地说:“吃饭当然可以,但必须在你的岗位上吃。”
相永军像“监工”一样随时查岗,24小时守在医院。为了查看夜间的值班情况,有时凌晨1时查岗、有时凌晨3时查岗,让大家摸不准他的规律。短短4天就处理了7个人,效果立竿见影。
不断有人被罚,不断有人来求情,相永军都一口回绝:“英吉沙县近28万老百姓都不来这里看病,有时要花几十元的车费去喀什开几元钱的药,你们对患者负责了吗?作为医生你们心安吗?咱们什么时候才能让老百姓满意?”来求情的人不吭声了。
其他科室主任看到院长动了真格,乖乖地配合起来。短短时间内,医务部、护理部、院办、后勤等部门走上正轨。上班没人迟到了,值班没人脱岗了,病人看病找得到医生了,医院制度迅速建立起来了,确保了各项责任落实到位。
该处罚的处罚、该问责的问责,相永军在整顿门诊部工作纪律的同时,开始对门诊进行功能改造。前期先将门诊分为普通门诊、专家门诊,后期还开展了无假日门诊、便民门诊。相永军在方便患者就医、不断优化服务流程上下足了功夫。他定期对医疗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坚持带头查房、坚持执行总值班;不定期地抽查各病区查房情况及门诊首诊负责制执行情况,在每周的院务会上进行反馈和讲评,提出改进措施。
“怎么才能让医院良性发展?”是相永军心里常常思考的问题。初到医院的头3个月,他基本没有好好睡过觉,半夜爬起来理思路记想法是常事。他的白大褂口袋里总是随身装着一个本子,上面记录着医院老领导、老专家的建议,职工提出的问题,还有自己的工作思路,短短3个月本子就用掉十几个。
到2013年,该院的职能科室逐渐完善,共有院办、医务部、护理部、财务科、预防保健科、院内感染科、病案室、信息科、器械科、总务后勤科等十几个科室。各科在相永军的引导下,相互配合、各行其职。
同时,医院还增设了消化呼吸内科、心脑血管病科、内分泌肾病科、感染科、急诊科、普外科、骨外科、泌尿外科、妇科、产科、儿科、新生儿科、眼科等13个临床科室,以及门诊、药剂科、手麻科、检验科、放射科、特检科等辅助科室。
“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建成县级区域医疗中心。”医院糟糕的现状没有让他忘记来时的决心,职工怀疑的目光没有动摇他坚定的目标,“医院‘生病’了,只要对症下药,定能痊愈。”
一切为了老百姓的需要:
提高医技首先要转变思想,带领医院工作人员开展各项力所能及的手术,不断地加班加点学习新业务。
相永军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工作时,经常接触从英吉沙县人民医院转来的急诊病人,“当时的情形想想就头疼,一天转来三四个病人,乡镇卫生院能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不了,甚至病人的病例都没有,医务人员放下病号就走。”
为了更好地掌握医院情况,相永军来到该院的当天下午就召开了内科、外科、医技、行政后勤等部门的座谈会。会上了解到的情况让他惊讶,医院的外科只能做阑尾疝气手术,内科只能解决头疼脑热,业务水平停滞在20年前。相永军深深感到,想让医院发展起来,提高医技迫在眉睫。
“困难远比想象得多,但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相永军说。
相永军明白,提高医技首先要转变职工不思上进的思想,必须让他们知道县级医院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医疗水平。他亲自带着科主任、护士长参观地区医院及周边10个县级医院。回院后立刻召开全院大会,由科主任、护士长上台谈想法。全院大会上,台上的人很激动,台下的人也很激动,“原来医学发展成这样了,原来这个病已经可以这样治疗了,原来我们的医疗水平太落后了!”相永军说,这次座谈会就像是一剂强心针,狠狠地扎在了全院职工心里。
2012年的十一假期,医院“唤醒”了在器械库房躺了3年的腹腔镜设备。既然要学技术,就要从最新的医疗技术开始。相永军请来外院专家,集合医院所有骨干,连续8天待在手术室,向专家学习讨教。十一期间,他分别邀请援疆医生做了胆囊、妇科卵巢囊肿、结石等带教手术。援疆医生也纷纷表示要把自己所有的技术都教给这里的医护人员,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服务当地百姓。
“老百姓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相永军开始带着医院工作人员开展各项力所能及的手术,又不断地加班加点学习新业务。
在专家的帮扶下,业务能开展了,但病人还是不愿意来医院看病怎么办?相永军和本院职工开始一个个请、一个个劝,承诺由外院专家做手术;每请来一位专家,每做一起手术,医院就挂出横幅“昭告天下”。同时,本院的医务人员跟专家学做手术、跟专家一起做手术,渐渐地医院可以自己承担手术了。成功的手术一例接一例,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地医院的病人多了起来,英吉沙县的老百姓也终于可以省下路费省下人力,在自家门口看病了。
英吉沙县的茹孜汗·赛麦提是一位白内障患者,听说县医院现在可以治愈她的病,便从家里乘车20分钟来到这里。“现在我的左眼恢复得差不多,回家休养一段时间我还要再来做右眼。” 赛麦提说,在自己的县里就能看好病,这对许多英吉沙县的老百姓来说还是头一次。
白内障手术只是其一,如今的医院还可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新生儿重症监护及护理、下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腹腔镜下宫外孕修补术、肩胛骨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眼球摘除术及吸入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首次临床应用等,2012年~2013年医院新增医疗技术、重大课题研究共计48项。
“医疗安全无小事,病人利益无小事”。病人多起来了,病人的利益必须记在心间,相永军向全院规定,便宜药能治好的病决不用昂贵药,国产药能解决的问题决不用进口药,能用一种药治疗的就不用多种药。医院成立了药事管理领导小组,不定时检查处方,一旦发现违规行为,立即对责任医生和相关科室给予处罚。
就这样,在相永军的带领下,曾经的“病人中转站”,终于可以为当地老百姓解决病痛了。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病床开始变得紧俏。
将心比心留住人:
组团到外地招聘人才,为员工准备生日礼物,请年轻同事到宿舍“蹭饭”,亲自到科室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安排转科。
相永军深知人才对于医院发展的重要作用。他选派科室骨干力量到各地接受专科培训;聘请外院优秀专家定期到医院坐诊、查房、带教、做手术;在英吉沙县人民医院,类似的医务人员培训进修费用全部由医院承担。
“年轻人愿意留在你们这种地处偏远的医院吗?”向相永军如此发问的人不在少数。2013年7月,相永军带着医院管理团队前往外地,一次就招进了130多名医护人员。为此,医院专门将旧门诊楼中的两层改为员工宿舍,每个宿舍大到床、柜子,小到被褥、洗漱用品均由医院提供。
24岁的王志钢刚到医院半年,现在每月能拿到3000元的工资,食宿由医院承担。生日当天他收到了医院准备的一份礼物,“没想到医院记得我的生日,心里特别温暖。”王志钢说,下班之余他常和同事去相永军宿舍“蹭饭”,相永军也经常亲自到科室关心他和新同事们的学习情况,并安排转科。
如今,当初招来的130多名医护人员大多数留了下来。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由2011年的145人上升到2013年底的377人。
“让我走我都不走了。”儿科主任刘永早在2008年就接到该院的邀请,但当时他曾以“医院还不如卫生院,待遇不好,连病人都没有”的理由拒绝了。随着医院科室不断发展,医院的儿科成为整个医院的龙头科室,这里的管理理念很超前。如今,该院的儿科配有18个暖箱、2台无创呼吸机、6名专门配备的医护人员。相永军经常对刘永早说:“每个孩子都牵挂着好几个家长的心,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
相永军严格制定了院内绩效考核制度,“不能让干活的医务人员吃亏,更不能让闲着的人占便宜。”这样一来,原本勤奋的医务人员更加努力了,以前偷懒的也开始自觉起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文化留人,这是我留住人才的关键。”相永军说。
齐聚人心谋发展:
带领职工做素质拓展,展示优秀医务人员的风采,用各种方式不断强化医院文化、团队凝聚力,把一盘散沙的队伍捏成拳头。
“居然还有这么落后的县级医院?!”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朱淮成在新一轮援疆工作中第一次来该院时,看到一穷二白的医院感到很吃惊,两栋破旧的矮楼卧在满是泥土的院子里,取暖还要靠生火炉。
2013年年初,当朱淮成再次来到英吉沙县人民医院时,映入眼帘的却是5000多平方米的绿地面积,拔地而起的门急诊楼、业务综合楼、职工住宅楼,错落有致的花园凉亭,整齐划一的道路。“这个发展速度在内地也是难以想象的。”朱淮成感叹道。
给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相永军一直放在心上。好的就医环境更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氛围,相永军认为文化是一家医院的灵魂。
在医院醒目处张贴院训、安装灯箱;创办院报,展示优秀医务人员的风采;用口号不断地提醒大家“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从北京请来老师带领职工做素质拓展、感恩培训;开办维吾尔语、汉语双语学习班……他用各种方式不断强化医院文化、团队凝聚力。
无论哪个民族过节,相永军都会带着大家去庆祝。以前少数民族同志去汉族同志家里一口水都不喝,现在春节大家会自发地坐在一起包饺子。不仅如此,医院里还有两对民汉青年相恋。
“要让我们的员工在工作之后能吃上一顿热饭。”相永军了解到医院以前没有职工餐厅,院内职工就餐不方便,他立刻着手建立职工营养餐厅。如今值班的医务人员不用出病房就可以吃到由营养餐厅职工送来的饭菜,把医务人员的时间还给患者,让他们更好地去做病房巡回、优质护理。
经过不断的努力,相永军将曾经那个一盘散沙的队伍捏成一团,带领着全院职工向着县级区域医疗中心的目标前进。
不能在一处摔倒两次:
全院上下一条心,圆了20年的二甲梦;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建成县级区域医疗中心的目标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通过二甲的那天我哭了,那个被别人叫做‘羊圈子’的医院,终于成为了历史。”在医院工作了28年的医务部主任艾麦提江·吾吉说,经历了1995年创二甲医院的失败,英吉沙县人民医院等待了近20年,终于成功通过了二级甲等医院评审。面对如此结果不少人感到震惊。
其实从进院的第一天起,相永军就已经有了带领全院冲二甲的计划。建章立制、明确职责、划分专业、内强素质、凝聚人心、美化院容,当英吉沙县人民医院经历了一段辛苦地蜕变之后,全院开始备战二甲。
“因为我们底子薄,所以我们要下大力气。”2012年8月,相永军风趣地提出“5+2”、“白加黑”、“非常6+1”的战略。全院上下所有人都拧成一股绳,白天上班、晚上加班、凌晨才回家,周末也不放过;分批安排工作人员到地区基础好的医院参观、学习;全院67名科主任、护士长到自治区人民医院参加二级甲等医院评审培训班;全院除了值班人员以外的所有人参加了喀什地区二级甲等医院评审培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4年1月22日、23日的正式评审中,英吉沙县人民医院获得全区最高分。
“我们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否则前对不起长者,后对不起来者,我们不能做历史的罪人。”说这话的时候,这个三十九岁的中年男人,已经从一年半前的帅小伙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汉”。开车回家只需要1个小时,但为了工作相永军常住在医院办公室,对此家人怨言不断,“很对不起他们,但我真的放不下医院的事情。”
当英吉沙县人民医院由“中转站”变为能够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医院后,相永军启动了公益活动。到儿童福利院开展义诊活动、到乡镇卫生院做巡回医疗、为村卫生室配备器械、帮助贫困户割麦子、收玉米……这些做着公益的医护人员怎么都不会想到,以前熬时间、混日子的自己,竟然能够帮助这么多的人。
“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建成县级区域医疗中心。”那个曾遭到大家怀疑的目标禁住了时间的考验。如今的医院已经完全可以为全县及周边县乡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医疗与护理保健服务,承担起医学教学、卫生医疗人员培训、医疗康复与健康教育等职责,以及处理急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医院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令人吃惊:2011年,医院业务收入仅有2000多万元,2013年业务收入增至5000多万元。此外,该院开展手术2591例,病人治愈好转率也由两年前的50.5%上升到98.7%,开放床位达500张。
2012年7月距现在还不到两年,医院的变化已经让人震惊。从小喜欢挑战的相永军深知“发展才能创造自己的价值”。他无数次向医院职工强调,“不换脑子就换人”。只有职工的思考方式发生转变,破除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旧观念,产生危机意识,才能让这个团队不断发展。相永军丝毫不敢松懈,“标准习惯化,改进持续化,医院对患者的责任是无边的,我们必须一直向前进。”
记者手记
这天,抵达英吉沙县人民医院时已是北京时间19时,本以为相永军已开始休息,但没想到院长办公室里依然有很多找他签字的病患家属。相永军说话时有些严肃,不禁让人产生几分敬畏。办公桌的后面摆放着床褥,一看就知道他常在办公室过夜。采访的第二天他就要前往内地招聘新人才,他说这是医院的大事,必须亲力亲为。作为一个丈夫、父亲、院长,他要做的事情太多,为了医院的发展有时他不得不得牺牲与家人相聚的时间。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1-09
2025-01-09
2024-12-25
2024-12-16
2024-12-16
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