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4-05-27 05:44:05 热度:645
文·本报记者 段 佳
5月16日,北京市体检中心最新公布的北京市居民体检统计资料报告显示,北京市居民血脂异常检出率呈高发状态,数据显示,在2012年度参加血脂检测的253万人次当中,查出血脂异常83.8万余人,检出率为33.1%。
5月18日,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项目组发布报告,公布了公众对高脂血症认识的九大误区。其中,64%的人认为高脂血症应该有症状;近90%的人不知道每日应该摄入的标准胆固醇量;48%的人认为肥胖与高脂血症最密切;仅20%的人知道血脂成分中危害最大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血脂异常指的是血清总胆固醇升高、血清甘油三酯升高、混合性血脂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北京世纪坛医院大内科副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杨水祥介绍,血脂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息息相关,可以导致动脉硬化、冠心病、脑中风等疾病,也是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
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项目负责人、著名心血管疾病专家胡大一也表示,心血管病关键在预防和疾病的管理,血胆固醇每升高1%,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可升高2%。有研究显示,北京居民在1984年至1999年血胆固醇水平增加了24%。
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提醒公众,要对血脂异常引起重视,而与血脂异常“相伴相生”的,是现在常常被提到的胆固醇。在很多人印象里,胆固醇仿佛是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十恶不赦。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老年病科主任杨文却替胆固醇“喊冤”。
——有用物质——
高了有害低了不行
“一提‘胆固醇’,很多人谈‘胆’色变。大家都认为胆固醇是坏东西,它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随后就罹患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等。其实,胆固醇是身体当中有用的物质,高了有害,低了也不行。”杨文说,胆固醇是血脂的组成部分。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它们是生命细胞的基础代谢必需物质。一般说来,血脂中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其中甘油三酯参与人体内能量代谢,而胆固醇则主要用于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激素和胆汁酸。
杨文介绍,胆固醇又称胆甾醇,是一种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早在18世纪人们已从胆石中发现了胆固醇,1816年化学家本歇尔将这种具脂类性质的物质命名为胆固醇。胆固醇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尤以脑及神经组织中最为丰富,在肾、脾、皮肤、肝和胆汁中含量也高。其溶解性与脂肪类似,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氯仿等溶剂。
胆固醇是由甾体部分和一条长的侧链组成。人体中胆固醇的总量大约占体重的0.2%,每100克组织中,骨质约含10毫克,骨骼肌约含100毫克,内脏多在150—250毫克之间,肝脏和皮肤含量稍高,约为300毫克。脑和神经组织中含量最高,每100克组织约含2克,其总量约占全身总量的四分之一。
——重要原料——
主要来自人体自身合成
“胆固醇是动物组织细胞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它不仅参与形成细胞膜,而且是合成胆汁酸,维生素D以及甾体激素的原料。”杨文强调,胆固醇经代谢还能转化为胆汁酸、类固醇激素、7-脱氢胆固醇,并且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就会转变为维生素D3,所以胆固醇并非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胆固醇主要来自人体自身的合成,食物中的胆固醇是次要补充。杨文说,如一个70千克体重的成年人,体内大约有胆固醇140克,每日大约更新1克,其中五分之四在体内代谢产生,只有五分之一需从食物中补充。每人每日从食物中摄取胆固醇200毫克,即可满足身体需要。
杨文表示,胆固醇的吸收率只有30%,随着食物胆固醇含量的增加,吸收率还要下降。200毫克胆固醇大约相当于1个鸡蛋中的胆固醇含量,或3—4个鸡蛋的胆固醇吸收量。因此每天摄入50毫克—300毫克胆固醇为宜。
——好坏之分——
人体需要适量“坏胆固醇”
胆固醇在血液中存在于脂蛋白中,其存在形式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几种。在血中存在的胆固醇绝大多数都是和脂肪酸结合的胆固醇酯,仅有10%左右的胆固醇是以游离态存在的。
杨文解释说,高密度脂蛋白(HDL-C)有助于清除细胞中的胆固醇,因此常被称为“好胆固醇”;而低密度脂蛋白(LDL-C)超标一般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也被称为“坏胆固醇”。
“虽然多项医学研究显示,‘坏胆固醇’在血液中的水平过高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坏胆固醇’并非总是很坏,它对人体也有一定好处。研究证明,血液中的‘坏胆固醇’越多,人们在训练中就越能增长肌肉。”杨文肯定地表示,“换句话说,人体需要一定的‘坏胆固醇’以获取更多肌肉。因此,人的身体不仅需要‘好胆固醇’,而且也需要适量的‘坏胆固醇’,如果硬要将‘坏胆固醇’从身体中清除出去,则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不可或缺——
没有胆固醇生命将终止
杨文表示,胆固醇在生命过程中不止是非常重要,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
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细胞膜包围在人体每一个细胞外,胆固醇为它的基本组成成分,占质膜脂类的20%以上。有人曾发现,给动物喂食缺乏胆固醇的食物,结果这些动物的红细胞脆性增加,容易引起细胞的破裂。研究表明,温度高时,胆固醇能阻止双分子层的无序化;温度低时又可干扰其有序化,阻止液晶的形成,保持其流动性。“因此,可以想象要是没有胆固醇,细胞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生命也将终止。”杨文说。
胆汁产于肝脏而储存于胆囊内,经释放进入小肠与被消化的脂肪混合。胆汁的功能是将大颗粒的脂肪变成小颗粒,使其易于与小肠中的脂肪酶结合,完成脂肪的消化。在小肠尾部,85%—95%的胆汁被重新吸收入血,肝脏重新吸收胆酸使之不断循环,剩余的胆汁(5%—15%)随粪便排出体外,并把粪便染成黄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吃的是大米、白面而粪便却是黄色的原因。”杨文说,肝脏需产生新的胆酸来弥补这5%—15%的损失,此时就需要胆固醇。
激素是协调机体中不同细胞代谢作用的化学信使,参与机体内各种物质的代谢,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和矿物质等的代谢,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杨文表示,“人体的肾上腺皮质和性腺所释放的各种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睾丸酮、雌二醇以及维生素D都属于类固醇激素,其前体物质就是胆固醇。”
杨文最后强调,胆固醇是人体所需要的重要物质,是一把双刃剑,过高会对人体尤其是动脉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过低对人体也不利。因此,一定要把胆固醇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相关新闻
高脂血症九大误区
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项目组公布的公众对高脂血症认识误区包括:
误区1:高脂血症的人有症状
在通常情况下,有高脂血症的人没有明显症状和异常体征。诊断高脂血症主要通过血液生化检验。仅有很少一部分有高脂血症的人可以见到黄色瘤。
误区2:甘油三酯高危害最大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最密切,危害最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以渗入动脉血管壁中,开启动脉粥状硬化过程,进而引发各种心脏血管疾病。
误区3:血脂有点高,没有什么关系
高脂血症与冠心病和中风都有关系。全球有关降低胆固醇防治冠心病的研究结果表明,血浆胆固醇降低1%,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可降低2%。
误区4:不了解食品中的成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摄入的膳食胆固醇不宜超过300毫克。如果是高血脂者,则应严格限制,每日摄入量应不超过200毫克。
误区5:高血脂只有胖人才会得
实际上,高血脂很多体形苗条的人也会得。膳食中的脂质对体内脂蛋白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在摄入大量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的人群中,其血胆固醇水平比摄入量较低者高出10%—25%。
误区6:血脂高,才需服降胆固醇药
有些人即使血脂不高,也需要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比如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冠心病、中风)或某些糖尿病患者。
误区7:血脂正常了,就不需要服药了
降脂药一旦停药,血脂又会回升,影响治疗效果。在血脂达标后,大部分病人仍需用原来的剂量持续服用。
误区8:鱼油可以用来降血脂
鱼油几乎没有降胆固醇的作用,也没有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证据。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是抑制胆固醇合成最强的药物,能够阻断胆固醇合成,显著降低冠心病或中风的风险。
误区9:他汀类药物最大的副作用是肝脏损伤
他汀可安全用于绝大多数患者。他汀很少导致肝脏疾病。
(责任编辑:秋彤)
2025-01-10
2025-01-10
2025-01-09
2025-01-08
2025-01-06
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