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5-22 08:26:43 热度:804
□本报记者 叶龙杰□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之后,重建生活甚至恢复工作能力注定是一条漫漫长路。广东省精神疾病防治机构探索设立日间医院、工作训练场、社区服务点等,让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通向社会的道路多些平坦。
“经过职业训练后,这些出院患者找工作相对容易,已有五六个人被洗车行招走。”
14年前,身为中学老师的陶勤涛(化名)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此后曾经两度住院治疗。如今,他是一家名为“琢思廊”自助商店的售货员。
这家商店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精神专科医院)的大门口。商店不大,总共只有两排货架,来购物的顾客除了医院的医护人员,就是一些言谈举止还有些许笨拙的病友。
这份工作,陶勤涛已经做了4年。4年中,他每月按时吃药,每天按时上下班,其间结了婚,生了一个孩子。医院门口原先只有孤零零的一家商店,现在又多出一个洗车场。在洗车场工作的4个人,同样是接受治疗后出院的精神疾病康复者。
“现在,有很多车主专程来这里洗车。”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院长林传松表示,除了较为低廉的价格外,整个社会对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理解也是重要原因。
“经过职业训练之后,这些出院患者找工作相对容易,已经有五六个人被洗车行招走。”林传松说,精神疾病患者一生中住院时间是短暂的,在度过急性发作治疗期后,如何指导患者维持治疗,帮助他们回归社会,是整个社会必须面对的一项课题。毕竟让患者出院后呆在家中,对其家庭也是沉重的负担。
日间医院向全区的精神疾病康复者开放,出院患者可以每天来这里进行社交技能训练、工作训练、体能训练。
“精防工作必须有全程救助的理念。”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贾福军说,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发现管理率上来讲,目前广东省排在全国第一位。10年前,贾福军走马上任,此后见证了全省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解锁工程”的开展,也见证了该省登记管理患者从10万人到46万人的增长。这46万人分散在全省的各个角落。
江门市新会区大泽镇,全镇人口40128人,登记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为306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占全人群的比例基本上达到1%,这也符合国际上对精神疾病患病率的估测。”贾福军说,以前我国精神疾病康复工作存在重治疗、轻康复,重药物、轻社会功能恢复的局面,改变这种状态将极大地提升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效果,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可极大地减轻社会负担。
然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并不容易。研究显示,10%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具有肇事肇祸的风险,出院后要帮助他们走好每一步。
在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有一片特殊的区域,被称作日间医院,向全区的精神疾病康复者开放。出院患者可以每天来这里进行社交技能训练、工作训练、体能训练等。
“为鼓励康复者接受训练,来中心的康复者可以领到每天5元的交通补助费。”日间医院护师黄丽秀说,“康复者每天都有固定打卡的‘上下班’时间,通过这些训练,康复者除了养成定期服药的习惯外,更能逐步重拾回归社会的信心,并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
林辉荣每月都对镇里所有患者进行一次随访,了解服药情况,帮助患者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一些患者逐步走出日间医院,被安排到医院门前的洗车场或自助商店工作,以进一步适应社会。
“3月,洗车场的康复者平均每人获得了960元的收入。”林传松介绍,洗车场及自助商店虽然由医院投资运营,但所产生的利润全部发给在此工作的康复者,为的是营造一个接近社会的环境,让康复者逐步自食其力。
贾福军介绍,广东省还不断加强精神疾病防治机构的院外服务能力,由医务人员组织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趣的活动,并提供咨询、辅导、集体活动及其他支援服务。
在大泽镇文龙村,40岁的精神分裂症康复者田文明(化名)从2008年开始承包村外一条马路的清洁工作,每月获得1200元的收入。这份工作是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帮他联系的。田文明说:“医生帮我治病,照顾我的生活。他们每个月都会来村子里看我,陪我聊天。”田文明生活中只要出现问题,便会主动和大泽镇卫生院的精防医生林辉荣联系。
“现在镇里的精神疾病患者都得到了治疗,不少精神疾病患者已经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林辉荣说,他从事精防工作9年,逐步完成了从一名儿科医生到精防医生的转变,也慢慢成为镇里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秘书”。
每个月,林辉荣都会对镇里所有患者进行一次随访,了解服药情况,帮助患者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效果很明显,9年来大泽镇从未发生患者肇事肇祸事件。”林辉荣说。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0-27
2024-10-24
2024-10-23
2024-10-19
2024-10-18
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