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广网 时间:2014-05-15 23:18:20 热度:533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生活中,您肯定有过这些经验:吃完感冒药,没过多久,困劲儿上来了;或者在医院打完吊瓶,回家大半天都不想吃东西。这些被我们一概称为“副作用”的吃药“后遗症”,在药学上被称为“药品不良反应”。
当然,“不良反应”也有轻重缓急之分,既有挠个痒就过去了的轻微反应,也有能危及生命的严重反应。在国家食药监管总局昨天发布的2013年度《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所有这些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加一块儿,一共是131.7万余份,比2012年增长9.0%。
除了这个巨大数字让人有点意外,这份报告里比较引人注目的内容是,很多人平时甭管大病小病、动不动就来两片抗生素,以及一般我们觉得副作用会比较小的中药注射剂,也被报告重点关注。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药品不良反应?又怎么避免它?
报告显示,201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131.7万余份,平均下来,每天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超过3600份,再平均到每分钟,就是2.5份。这个数字为什么这么吓人?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基本药物处处长田春华解释,一是由于用药基数的增加,二是监测系统的完善,一些药品不良反应在过去并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发现或报告。
田春华:报告数量增多,一个是用药人数、基数增多,第二个是我们发现不良反应的能力增强了。到现在为止,我们全国的省级、市级中心都已经有自己的监测中心了,实际上从2004年开始我们国家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量一直在增长。
不过,田春华介绍,由于不良反应报告是“不完全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既不能纵向与往年比较,也没法横向和其他国家比较。
田春华:我们现在提到的报告实际是一个自发报告的系统,在临床也好、在整个用药过程中发现不良反应后,由报告人提交这样一个报告,这种被动的、自发的系统是没法计算发生率的,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报,不光是我们国家,包括美国,报告率那么高的地方实际也有很高的漏报的情况。有研究说即使是美国,也有90%的报告并没有报上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过一个指标,就是每百万人口要200到400份(报告)他觉得就基本上可以实现对药品安全的监测了,去年我们每百万人口达到了983份,已经超过了世卫组织的要求。
“药品不良反应”是广泛存在的现象,日常用药后出现药品说明书上所列的嗜睡、食欲减退等轻微反应也都被算在其中,这类反应也占据报告总数的大头。相对应的,在2013年,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占报告总数的22.1%。所谓“恐惧来源于未知”,北京医院药剂科主任胡欣说,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是正常现象,已知的、轻微的反应不需要引起担心。
胡欣:好比说一个药,上市好多年了,说明书上也都有了,咱们国家一直在警示,大家都已知的这种不良反应。当然了他也在报,但是应该更关注一些新发现的、没有报道的不良反应,这个更有意义。
接下来要说的,一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药”,抗生素;另一个也是中国特色,中药注射剂。201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和中药注射剂合并用药已经成为用药安全的两大隐患。
2013年,在各类药品中,头孢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等抗感染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数量位居第一。由于这类药物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必需药品,种类繁多,临床使用量大,加上联合用药的频次高、数量多,多重因素推高其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此外,北京医院药剂科主任胡欣也坦承,不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
胡欣:咱们中国,包括亚洲地区,习惯于用抗生素,这是全球的一个现象,咱们国家一直在抓,这几年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还有一个事实就在这儿放着,到2013年,咱们国家的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率还在40%到50%,门诊患者还在10%。
事实上,知道了这些,对患者来说并没有太大帮助,毕竟只有少数人能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判断医生开出的抗生素药方是否合理。同样的尴尬也出现在中药注射剂身上。此前,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已对中药注射剂合并用药的安全风险发出警示,但2013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数据显示,合并用药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缓解。食药监管总局药化监管司巡视员张耀华:
张耀华:中药合并用药的现象比较突出,现在都不是单方用药,好多重要叠加到一块儿用,最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应该警惕药物的互相作用。
药监部门重申,医务人员在用药前必须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按照相关要求使用中药注射剂,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同时告知患者可能存在的用药风险。而患者,开完药方恐怕也得替自己多问一句“这是什么”。 (记者沈静文)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