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市场纵览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园地 > 市场纵览
热点聚焦:可穿戴医疗需要接地气

来源:生命时报 时间:2014-04-26 16:34:42 热度:919

●未来三到五年,可穿戴医疗市场将有10倍的发展空间
●要想发展壮大,须解决准确性、存储量、服务性等问题

本报记者 江大红

可穿戴设备已经衍生出千变万化的产品形态,即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夜翻身几次、脉搏跳动多少、血压高不高、血糖稳不稳……这一切都能通过随身佩戴的科技产品搞定。可穿戴医疗设备成为目前最火的概念之一,有人认为,它将为医疗健康业带来根本性变化;也有人认为,它不过是被滥炒的概念。《生命时报》为此采访了该领域涉及技术、企业、行业、医疗等方面的专家,为您详解可穿戴医疗的现状及前景。
  带人类走向“半机械化”的第一步
  佩戴一个看上去很平常的小手环,就能测出脉搏、运动消耗量,这是可穿戴医疗最常见的模式。但科技带来的新潮产品远比你想象的丰富得多:日本研发出一款马桶,在使用过程中就能测出体温、尿常规指标等;一款名为Mimo的婴儿智能连体衣,能记录婴儿的睡姿、呼吸等数据;正在研发的“耳型血糖仪”,能让糖尿病患者无需采血即可测血糖;佩戴谷歌Glass智能眼镜,医生通过它或许便能对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实施精准手术……
  这些产品都叫可穿戴医疗设备,它可以是衣服、手表、眼镜、智能手机等一切能与我们身体贴近的东西,通过传感器、无线通信、多媒体等技术,测量身体的各项体征,如体温、脉搏、血糖、血压等,并将数据无线传输到云终端,供我们或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分析使用。
  北京海利赢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俞海说,目前可穿戴医疗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人用得较多的手环类,监测的主要是脉搏、热能消耗、心率等;另一类更偏重医疗,比如有些床垫,睡在上面就能测出你的睡眠、呼吸等情况。
  日前,世界著名商业杂志《福布斯》发文称,如果说未来人类将与机械设备整合在一起,那么健身追踪器(如手环、智能手机上的健身应用)将成为人类走向“半机械化”的第一步。而可穿戴技术成为传统医疗保健行业的“搅局者”,将主要带来两大变化:身体健康状况监测、远程医疗。
  “纵观医疗设备的发展史,我们大概能理出这样一条脉络:从医院走向家庭,目前正在走向个人。”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主任刘清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可穿戴医疗设备将为个性化医疗时代的到来提供机遇。理想情况下,它能收集一套患者的长期数据,通过这套数据,能提示疾病风险,医生也能获得患者疾病变化、康复进展、药效评价等重要信息,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医疗解决方案,还可能实现远程医疗。一项全球研究显示,出院后的远程监护可将病人的医疗费用降低42%,看医生的时间间隔将延长71%。
  眼下,可穿戴智能设备与健康管理的结合更受关注,且实现难度相对较小。在一些年轻人的微信朋友圈,每天晒运动成绩成为“必修课”。可穿戴设备能对日常跑步数据进行追踪,对健身者起到更好的督促作用。而在不久的将来,对血压、血脂、血糖、睡眠状况监测的加入,给健康管理带来的正面影响更大。
  相关人士分析认为,未来三到五年,可穿戴医疗市场价值将从30亿~50亿美元发展到约500亿美元,相当于有10倍的发展空间。良好的前景吸引着科技巨头苹果、三星、谷歌等,也吸引着美敦力、九安等医疗公司纷纷投入巨资。
  三大难题为可穿戴医疗泼冷水
  人类对健康的永恒追求、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一方面给可穿戴医疗市场加热升温,另一方面,健康医疗行业的专业性以及对数据准确性的高要求,又成为可穿戴设备与医疗结合的障碍之一。不少人甚至为可穿戴医疗之热泼冷水。一种观点认为,可穿戴设备离真正的医疗健康还很远,很大程度上是个被炒作的概念;另一种观点认为,它吸引的仅是爱新鲜的年轻人,不过是一种时尚的玩意儿。本报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可穿戴医疗火热的背后,也的确面临着以下三大难题:
  数据可靠性遇技术难题。“如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数据分析的可靠性,是可穿戴医疗设备面临的技术难题。”刘清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目前的设备主要通过传感器获取人体的相关信息,而可穿戴医疗设备传感技术整体有待提高,标准有待统一。拿最常用的计步器来说,一个人站着在厨房做饭,手臂的摆动也容易被计算成步数。类似的不准确可能直接影响产品性能。此外,可穿戴设备虽能提供便利,但监测信息有限,目前尚难代替医用级设备。还有业内专家指出,如何在保证数据可靠的基础上,把产品做得更小、更轻、更便捷,也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健康管理尚未跟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陈伟伟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可穿戴医疗设备真正有价值的是其收集到的数据,目前多为年轻人自我收集使用,缺乏系统管理和专业指导。国内虽有个别企业在做,但产品售价2000多元,普及性较差。智能设备市场研究人员王小硫也表示,从中医看病“望闻问切”的角度看,目前大多数移动健康产品只做到了“切”的环节,少数做到了“问”的环节,但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利用数据这个“大金矿”。
  中老年人需求未被满足。从人群上看,中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按理说是对可穿戴医疗设备需求最大的人群。但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产品设计时尚,主要面向年轻人。刘清君认为,从市场角度讲,这种需求悖论的存在是正常的,毕竟年轻人更善于接受新事物,对科技产品的购买力更强,而中老年人对此类产品的接受度、使用技能、学习能力、购买力相对较弱。因此,让科技真正服务于健康医疗,仍需要想办法满足中老年人的需求。
  此外,可穿戴医疗设备同质化严重,手环的“主角”地位需打破。隐私暴露风险也必须引起关注,如谷歌Glass智能眼镜内置摄像头,被质疑可能侵犯他人隐私。
  打通产业链,解决“成长的烦恼”
  不可否认,可穿戴医疗设备正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但未来,它一定会火热发展并壮大。“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计算机刚问世时,被认为全世界只要几台就够,但看看现在,经济稍好的家庭都有,有的不只一台。”刘清君认为,若干年后,很可能人人身上都携带可穿戴医疗设备。
  “如何让可穿戴医疗设备告别‘只是时尚的玩意儿’,更多地为百姓的医疗健康服务,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刘清君说,政府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应想办法设计出适合中老年人的产品。这将节约大量医疗资源,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
  陈伟伟则非常重视可穿戴医疗设备在职业人群健康管理中的作用。“职业人群亚健康状况明显,科技产品使用率高,人群相对集中,便于管理,这些都是有利条件。”陈伟伟说,通过可穿戴设备收集数据后,可交给体检机构或专业的健康管理公司,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在部分企业或社区,可移动的“健康小屋”能提供血压、血糖、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数据的监测,也将是未来移动医疗的一个方向。
  而在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康桂霞看来,可穿戴医疗要想获得大发展,需进一步打通产业链。目前,从产品研发、生产,到数据采集、应用等,产业链条太长,后期的数据分析、利用依赖于健康医疗界的专家资源。没有这类资源,很难真正发挥其在医疗保健领域的作用。
  “可穿戴设备与医疗的亲密‘结合’,也需要随着我国医疗行业变革而动。目前,发展尚不完善的社区医疗、康复护理等,也制约着可穿戴设备的应用。”俞海最后表示。▲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