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积极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和国际交流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14-02-26 22:17:52 热度:67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于文明

  ●中医药学的创新发展要紧紧围绕临床需求,需求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动力和牵引。
  ●中医药学的创新发展要保持特色优势,尊重自身规律,继承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中医药学的创新发展要吸收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科技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引领和支撑。
  ●中医药学的创新发展要紧紧依靠专家人才,人才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关键和根本。
  过去的一年里,中医药事业在深化医改、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肯定。
  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作为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一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是国家领导人多次出席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活动并做出重要指示。2013年8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提出:“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2013年9月13日,习主席出席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在发表重要讲话时又向各国元首提出:“传统医学是各方合作的新领域,中方愿意同各成员国合作建设中医医疗机构,充分利用传统医学资源为成员国人民健康服务。”2013年9月11日和12月5日,习主席分别在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和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并见证了中吉、中乌中医药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短期内如此密集地出席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活动并数次做出重要指示,体现了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医药的重视和支持。
  二是中医药配合我国对外大政方针“建立新型大国关系重大战略构想”实施。积极参与了中美、中英、中欧战略对话,积极参与了世贸经济和自由贸易区谈判,积极参与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设想、行动规划,积极与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周边国家开展中医药领域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沿“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设想、行动规划走出去。
  三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商务部等十四部门《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利用“京交会”平台,开展中医药专题活动,大力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工作。与商务部共同启动中医药服务贸易试点示范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民众提供多元化健康服务模式。
  四是不断深化与世界卫生组织的交流与合作。2013年年初与世卫组织签署《中医药领域项目协作协议》,积极推动世界卫生组织颁布《传统医学全球战略(2014-2023)》,与成员国分享经验,共同促进传统医学在全球的发展。
  五是积极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利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49平台,开展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取得初步成绩。今年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通过《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首个发布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实现了中医药国际标准零的突破。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医药卫生领域全体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表明了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新发、重大传染性疾病中的疗效和作用逐渐被世界各国医学界同行认可,表明了中医药融入国际医学体系的步伐正在逐渐加快,表明了中医药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正在逐渐提升,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方方面面越来越成为国家间和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热点领域。
  回顾中医药发展历程,中医药从《内经》、《伤寒杂病论》创建中医理论和临床辨证施治,到金元四大家各流派学说辨证理论体系的形成,再到明、清“卫气营血”理法方药理论体系的形成,都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过程,更是吸收所在时代科学技术、满足当时临床防治需求的过程。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历史。历代先贤名医,围绕“防治疾病”这一核心问题,不断吸收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治疗手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体系,使得中医药学不断丰富、完善、发展,生生不息。
  吴以岭院士创建的“络病理论”,也是在传承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临床防治需求,吸收当代科学技术而创新发展的学科理论体系,是新时期中医药的重要成果,是对中医药理论的重大继承创新。众所周知,“络病理论”源于《内经》,临床证治见于《伤寒杂病论》,内涵丰富于明、清医家。特别是清代医家叶天士应用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说,为中医络病学说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吴以岭院士紧紧抓住这一理论基础作为创新源泉,经过30多年的研究探索,结合临床科研和实践,进一步明确了络脉的运行分布和生理功能,研究总结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久瘀入络”的络病发病特点,提出络病“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三易”病机特点,并提出了络病辨证施治一系列完善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丰富发展形成了络病学说,并运用于临床防治,为中医药学理论创新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华中医药学会更是抓住这一理论创新和临床突破契机,成立了专业委员会,并发起召开国际络病学术大会。从2005年起,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0届国际大会,为广大医学同仁和海内外专家学者构建了很好的交流机会,搭建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这对中医药创新发展和国际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借此机会,我就中医药创新发展提几点思考建议,供大家交流参考和批评指正。
  一是中医药学的创新发展要紧紧围绕临床需求,需求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动力和牵引。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中医药学首先是医药卫生资源,是解除病痛、保障健康的手段。所以,中医药的创新无论是理论,还是防治方法,还是临床方药,都应是为了解决临床防治需求,都是为了提高临床疗效。
  二是中医药学的创新发展要保持特色优势、尊重自身规律,继承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基础。中医药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理论文献和医案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理法方药和辨证施治理论自成体系、统一完整,临床经验和名医心得多有记载、内容丰富。名老中医强调的“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就是指的这个道理,这也是中医成才之道,因此这就要求中医药的创新发展要传承中医的特色优势,要尊重中医的自身规律。只有充分理解了中医的学术真谛,掌握了中医的思维规律,总结前人的临床经验,才有可能在理论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临床防治能力才能提高。
  三是中医药学的创新发展要吸收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科技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中医药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随着时代的科技进步、文化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丰富发展的。从火的发明到汤液醴醪的产生,从石器时代到冶炼及炼丹技术的出现,从草药采集到丸散膏丹新剂型的发展进步,从中医药理论认识到临床防治手段的丰富和提高,从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到中西医结合的产生,从临床实践经验到理论创新成果的应用,这些都体现了中医药是在不断地吸收同时代科技成果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但是,在吸收当代科技成果这一过程中,一定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也是国医大师们一直为什么关注“研究中医”与“中医研究”之争的原因,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是中医药学的创新发展要紧紧依靠专家人才,人才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关键和根本。创新发展就要有创新思维、创新动力、创新源泉,就应有创新人才和团队。希望中医药在未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不断创新发展,适应临床服务需求。同时也希望在医疗服务实践中不断出现像国医大师、院士和名医等优秀的领军人物,不断有创新,不断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完善中医药理法方药,提高中医药临床服务能力和水平。(摘编自作者在2月22日举行的第十届国际络病学大会暨中医药创新发展论坛上的主旨发言)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