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感冒常用中药方介绍 正确使用治疗效果好

来源:扬子晚报 时间:2014-02-24 22:07:36 热度:864

  感冒大多由于人体免疫抵抗能力下降不慎感受风寒导致病毒侵袭感染所致,轻则头痛、鼻塞、流清涕、咽痛、浑身酸痛乏力,重则发烧,咳嗽、呕吐、腹痛腹泻。针对病毒西医多无特效药物,而此时并不需要马上使用抗生素,但是从临床看,很多患者大多自服各种抗生素,不仅无效,反而容易产生诱导耐药,甚至出现超级细菌现象,所以对待感冒不可滥用抗菌素。
  中医中药不仅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而且具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若正确使用,不仅可以获得良好治疗效果,而且可以达到防治结合、增进机体免疫的作用。
  感冒发作时
  一般地,感冒早期多属于风寒外感,大多表现怕冷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咽痛,轻度咳嗽等。
  此时,可以采用荆防达表汤(药如荆芥、防风、苏叶、生姜、葱头、橘红、杏仁、赤苓)治疗,冬季感寒较重者可以选用麻黄汤(药如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治疗;
  寒湿郁热者可以选用九味羌活汤(药如羌活、防风、细辛、白芷、苍术、川芎、黄芩等)治疗;
  而对于风热感冒,表现发热较重(多可超过38.5°),轻度怕冷,口渴,咽喉干痛,咳嗽等症时,可以采用银翘散(药如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治疗;
  如果怕冷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者,可选用柴葛解肌汤(药如柴胡、葛根、黄芩、羌活、白芷、白芍、桔梗、甘草);
  恶寒、发热、咳嗽、口渴可选用麻杏石甘汤(药如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胃肠型感冒夹湿者可以选用藿香正气散(药如藿香、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厚朴、姜汁炙,苦桔梗、炙甘草、大腹皮、陈皮)治疗;
  而对于老年人、小孩虚体感冒,往往可以出现气虚的症状,此时可以选用益气解表的方法治疗,代表处方如人参败毒散(药如人参、甘草、茯苓、川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桔梗、生姜、薄荷)、参苏饮(药如人参、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壳、葛根、紫苏、前胡、木香、桔梗、生姜、大枣)等;
  对于原有各种慢性疾病不慎感冒者,应该分别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情况分别对症治疗,往往可以获得满意疗效的。
  预防感冒
  遵循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以上人群可以结合眼下时令特点,采用药膳食疗方未病先防,则可避免感冒的发生。
  对于老年人、小孩由于体质薄弱,易于感风受寒感冒,因此可以选用以下药膳进行对症预防。
  (1)黄芪防风防感茶:
  取黄芪30克、防风10克、鲜生姜5克,洗净晾干,置于开水杯中用滚开水浸泡30分钟,分次当茶饮用,具有益气祛风防感作用;
  (2)党参苏叶粥:
  取党参30克、苏叶10克、生姜10克,洗净用纱布包扎,与粳米200克一起熬煮成粥,去除药袋,即可食用,日服2次,具有益气祛风、散寒防感作用。
  对于原有各种慢性虚弱疾病者,由于脏腑功能薄弱,在冬季易于感寒发作,此时应该积极采用以下药膳预防。
  (1)黄芪荆芥茶:
  取黄芪30克、荆芥10克、鲜生姜10克,洗净晾干,置于开水杯中用滚开水浸泡30分钟,加上红糖适量、调匀,分次当茶饮用,具有补益肺气、祛风防感作用,适宜于肺气亏虚之人预防;
  (2)黄精党参粥:
  取黄精40克、党参30克、鲜生姜10克、红枣10克,洗净用纱布包扎,与粳米200克一起熬煮成粥,去除药袋,即可食用,日服2次,具有补益脾气、散寒防感作用,适宜于脾气虚之人预防;
  (3)白芷苏叶生姜饮:
  取白芷10克、苏叶15克、鲜生姜20克,洗净晾干,置于开水杯中用滚开水浸泡30分钟,加上红糖适量、调匀,分次当茶饮用,具有温胃散寒、和胃止吐作用,适宜于平素胃气虚寒、易于受凉上吐下泻的胃肠型感冒人群预防;
  (4)对于既有内火、又有体虚易感之人群,就应选用既补虚、又防补而上火的性平药膳进行调养预防,比如这类人群可以选用太子参苏叶玉竹红景天炖茶:
  取太子参30克、苏叶10克、玉竹15克、红景天30克,洗净晾干,置于开水杯中用滚开水浸泡30分钟,加上红糖适量、调匀,分次当茶饮用,具有气阴双补、强壮体质、祛风防感作用,适宜于内火素旺而体虚易感人群预防。
  当然,春寒时节上述人群要随时注意气候变化,不要去人口密集的地方,居室更要保持经常通风,并保证良好睡眠,避免过度疲劳等对于预防患感也很重要。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