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4-02-13 12:31:30 热度:770
痴呆和认知障碍影响人的记忆力、思维和生活能力,晚期更会让人完全失去自理能力,需要家庭成员或专业人员的照顾。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认知障碍的发病率还会不断攀升。于是,认知障碍的患病率、能否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等一系列问题都格外引人关注。
研究名称: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诊治应用研究
研究团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李林、盛树力、王蓉等
荣获奖项: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亮点:对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临床信息和生物标本库;明确了中国人群AD相关的遗传致病/易感基因和重要蛋白功能,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国人家族性AD早老素1基因新突变;发现和明确了AD早期诊断的生物和影像标记物;主持制定了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研发了抗AD新药,构建了药物研发技术平台。
获奖感言:我认为这个奖的贡献主要在于它向社会发出了一个广泛关注老年痴呆的信号,提示大家应该重视这种疾病。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约有1.5亿到2亿的老龄人口,而老年痴呆和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占2000万~3000万,应引起公众、社会和政府的关注。
这个成就不属于个人,它是我们研究团队长达15年乃至更长时间工作的积累。
任何成果都是前进的基石,今后我们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研究和发现一些能用于老年痴呆早期诊断的生物标记物,力求在患者临床症状轻微乃至没有出现明显症状时就能够诊断并早期干预。——贾建平
痴呆类型与欧美有别
对于老年痴呆和认知障碍的研究,国际上起步较早并长期保持领跑地位的是美国同行,他们不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先后提出了“脑十年”和“脑计划”。如此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老年痴呆为老年期最常见的、疾病经济和社会负担最为沉重的疾病。
在我国,老年痴呆和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同样是制定相关医疗政策的必要前提。为摸清老年痴呆在我国的发病现状,贾建平团队自1996年开始在北京地区建立纵向研究队列人群,对北京地区老年人群进行了痴呆的大样本、系统性流行病学研究,包括各型痴呆的患病率及痴呆患者的预后,探讨了烟、酒、生活行为、血压水平、心理健康、慢性病等因素与痴呆发病的关系。2007年后,又进一步调查了北京地区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10余年来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了一个覆盖17省市的收集网络,并于2011年创建了中国首个痴呆注册登记系统。
研究结果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老年痴呆患病率为5.14%,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为20.8%。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首次发现我国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在农村地区、低教育水平及体力劳动为主的老年人群中更高。另外,在不同原因的老年痴呆中,阿尔茨海默病引起的痴呆排在发病率首位。排在第二位的血管性痴呆同样不容忽视,几乎占到总数的1/3,而在美国血管性痴呆仅仅排在第四位,因而从临床研究到医疗政策都不受重视。
贾建平教授认为,相对于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晰的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可防可治,及时推进科学防治,对于降低血管性痴呆发病率将有明确价值。
卒中后谨防血管性痴呆
卒中是引发血管性痴呆的最常见原因。然而从患者到家属甚至部分医生,对卒中患者都很重视肢体障碍,而忽略患者的认知能力。在很多人看来,卒中后出现认知障碍是理所当然的,也是会慢慢恢复的。事实上,如果不及早治疗,认知障碍不仅不会慢慢恢复,还会在卒中后长达数年的时间中逐渐恶化,最终导致痴呆,给患者带来比肢体残疾更大的痛苦。
在明确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及其亚型认知损害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团队编制出一套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评估量表,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5%和98.8%。此量表能较好地识别早期患者,对临床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借助这一量表,临床医生可在卒中患者康复早期预测其未来的痴呆风险,从而早期干预。
同时,项目组还对国际通用的多个量表开展了针对中国人群的临床应用研究。他们通过对8411名老年人进行汉语版蒙特利尔认知测验(MoCA)检测,建立了中国老年人MoCA常模,对筛查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的敏感度分别为80.5%和96.9%。项目组还主持制定了中国首个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规范了痴呆与认知障碍的诊治。
提供AD早期诊断新手段
国际上,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病因研究早已进入基因水平,各国学者都在不约而同地收集患病家系并试图分辨出致病基因。借助我国患者资源丰富的优势,研究团队收集了100余个AD家系,绘制了完整的家系图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病机制的系列深入研究,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经过研究,项目组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中国家族性AD在早老素1(PS1)基因上的两个突变位点,建立了独特的AD单转基因动物模型,为AD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团队还对涉及散发性AD发病多个环节的50余个候选基因进行了系统筛查,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20余个变异位点与中国人群散发性AD发病相关,阐明了相关的散发性AD发病的重要蛋白功能。这是目前国际上对散发性AD易感基因启动子区变异及其功能最系统的研究之一,为我国AD遗传学机制及针对性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依据。
AD具有起病缓慢的特点,很多患者的痴呆前期可持续长达数年。在此阶段如能早期诊断,对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格外重要。因此寻找可用于早期诊断的新生物标记物和影像标记物,也是贾建平教授团队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对AD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的多种潜在生物标记物开展系统的研究,团队发现了多种新的AD早期生物标记物。其中尿AD7C-NTP检测试剂盒已投入临床使用。此外,还建立了基于功能神经影像的AD早期诊断脑网络影像标记物,为AD患者脑结构和功能环路异常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研究结果已用于AD的早期诊断。
项目组还通过筛选出具有抗AD作用的多种中药有效成分,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轻、中度AD的中药复方制剂参乌胶囊和泰思胶囊。两种新药与前述诊治指南、AD早诊新技术等均已开始在国内推广。(郑颖璠整理)
(责任编辑:秋彤)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10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