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健康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围剿”沉默的致盲眼病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4-01-17 10:51:01 热度:521

科技进步二等奖“原发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与防治”——

本报记者 赵展慧

  让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致盲率下降92%,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致盲率下降78.6%,近20年的研究,王宁利团队的项目“原发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与防治体系的建立及应用”,让许多患者“刹车”,停止走向黑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长王宁利告诉记者,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以下简称“闭青”),是我国最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不可逆是指一旦失明,在目前医疗条件下,难以复明,“就像一辆没有倒车挡的汽车,只能减速、停车,却不能后退。”
  闭青还是中国人、亚洲人最常见的致盲眼病。目前全球约有1570万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我国占47.5%,亚洲人占85%。
  为何中国人闭青的致盲率如此之高?“这种疾病有个外号,叫‘沉默的小偷’。”王宁利介绍,闭青有两种表现:急性的眼压升高和隐匿的眼压升高。急性眼压升高的患者,如果不在发病最初的24—48小时内控制住眼压,失明率可高达40%—75%。而眼压缓慢升高的闭青患者,由于没有明显症状,就医时多数已是晚期,致盲率也很高。
  同时,上世纪90年代前,我国闭青的防治应用的是西方理论和技术指南,效果并不如应用在西方人身上那样理想,这也是致盲率高的一大因素。王宁利的导师周文炳教授通过临床研究发现,青光眼发病与眼球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因此提出中国人的青光眼发病机理可能不同于西方人的设想。
  于是,王宁利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闭青发病机理。他用自主设计的关键设备观察发现,西方人闭青房角关闭主要是由于瞳孔阻滞,而中国人还有非瞳孔阻滞的因素。王宁利证实了几种不同类型的非瞳孔阻滞机制,在国内外首次阐明了中国人闭青的发病机理。
  在发病机理的基础上,王宁利对闭青进行分类,进而建立了相应诊断和治疗流程,并细化到具体操作技术,在全国进行推广。闭青急性发作期,改变以往药物治疗反应慢的状况,先进行前房穿刺手术控制眼压,再进行药物治疗和二期的针对性手术治疗。慢性闭青晚期必须手术时,针对中国人眼解剖特征,对术式进行了改良,引入了可拆除、可调整的缝线技术,使房水引流量可控,使用个性化抗代谢药物,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由28%下降到2%。
  同时,这一防治体系也让闭青早期诊断敏感性从36.8%提升至90.6%。
  然而,王宁利仍不满足,他希望通过眼解剖结构和家族史找到危险人群,并在危险人群中甄别出将来会发生闭青的人,在疾病的最早期给予合理干预,彻底解决闭青致盲。目前,王宁利团队已找到4个与眼解剖结构相关的易感基因,并且还有新的易感基因陆续被发现。
  “通过进一步研究,有望通过DNA检测和眼部生物测量相结合的检查,尽早发现闭青人群,给予针对性预防,彻底杜绝闭青致盲。”王宁利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