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市场纵览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园地 > 市场纵览
生物医药跨学科人才何处觅

来源:中国医药报 时间:2014-01-15 14:53:17 热度:1287

□ 张林军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行业正向本土化生产及研发转变,全球的跨国医药企业也不断加大在我国的投资力度,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医药市场。在生物医药市场不断壮大的过程中,人才需求与日俱增。目前,我国的高等药学教育体系已趋完善,形成了“高职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教育格局。完善的药学体系及专业设置紧密围绕医药行业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培养专业人才。但专家也指出,工程技术和生命科学等交叉学科的人才以及面向临床、工程管理的医学人才仍非常紧缺。
  专业培养基地探索新模式
  据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姚文兵教授介绍,目前,我国设置有药学类、中药学类、制药类等专业的高校共计634所;同时开设高职专业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43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32所。我国开办药学高等教育的高校数量已居世界第二。药学类及相关专业布点多、集中度高,包括药学、药物制剂、临床药学、药事管理、海洋药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中药学,以及生物工程等。
  姚文兵教授认为,围绕我国医药行业对人才的培养,现在有两个大的领域,一个是制药企业的人才需求,一个是药学服务性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型,我国各高校的药学教育也在认真寻找人才培养的定位。到目前为止,高等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涉及三个方面:基础研究类、制药工业类、药学服务类。
  2002年,“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创办,共有36家院校参与,旨在推进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发挥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创新创业平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了一大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方面的人才,使高校与相关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探索出了跨学科、跨校、跨行业、跨国合作的办学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双赢人才
  在谈到如何为医药行业培养人才时,姚文兵教授认为,医药行业和高校合作是共赢的方式。只有医药行业跟高校紧密合作,才能使培养出的人才真正适合行业发展的需求。
  北京义翘神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谢良志认为,在药品尤其是蛋白和抗体方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人才招聘主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高端人才,主要还是靠从国外引进一些在大型制药企业实际从事过新药研发和产业化、掌握一些核心技术和经验的人才;另一方面是从国内招聘,几乎90%以上都是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的。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在生物医药方面,谢良志强调,从研发——生产——流通,每个环节对人才需求都是不一样的,不仅需要生物、医药、化学等方面的人才,还要数学、机械、电学、伦理等方面的。站在企业角度考虑,需求是非常广的,涉及的学科很多。在上游方面,我国新药品种原创性的产品很少,虽然我们有上游人才,但是原创的新药和仿制药所需要的人才是有很大差别的。无论是企业还是科研单位,人才都是远远不够的。
  院校教学与市场脱节待改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药行业的发展,从事用药指导和临床药学的药学服务型人才越来越缺乏。生物医药人才培养的结构供需存在着差异,包括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医药行业发展趋势仍有脱节的问题。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我国高等药学教育总体发展不均衡,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师资结构不甚合理;另外,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的脱节也使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对接出现一些问题。北京有很多高等院校,生源比较充足,但同样面临非常大的压力,生存压力越来越凸显。对北京的企业来说,人才教育与企业的需求脱节长期以来都是隐患。
  谢良志表示,我国一些高校学生毕业去向很让人担忧。很多应届毕业生甚至博士生对于企业的研究方向并不清楚,对自己今后想干什么也不清楚。医药人才出国留学比例很高,即使一些人到了企业后,可能有一大部分人也不做研发而改做销售。民营企业要招聘到高端人才是很困难的。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与科研院校开展合作。
  有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医药行业人才需求与2011年相比增长41.4%。在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把人才战略上升为国家重点战略。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当前,企业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竞争。我们不仅要发展生物医药方面的高等专业教育,培养本国人才,引进国外人才,还要能留住人才;只有拥有人才,并且合理使用人才,才能拥有优势。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银发经济办公室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