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之窗
市场纵览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园地 > 市场纵览
血液制品:“倍增”路上还需政策“升级”

来源:健康报 时间:2013-12-10 16:54:38 热度:776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血液制品室 侯继锋

  2012年初,相关部委提出了血液制品“十二五”期间倍增计划,即“十二五”期间,我国血液制品供应量力争比“十一五”末增加一倍。该信息甫出,就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快速反应,被认为在血浆主要来源地贵州省关停部分浆站之后,行业终于迎来了重大利好。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
  “先抑后扬”的产业政策
  血液制品主要指通过分离、纯化技术制备的血浆蛋白产品。对于血液制品的管理,一直是今年卫生、药监等部门的管理重点,其治理的过程也异常艰难、复杂。治理意味着减产,却又是发展的基础。
  2006年4月,原卫生部会同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9部委,共同制定了《关于单采血浆站转制的工作方案》,今将原来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的单采血浆站转制为由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设置,血浆站与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建立“一对一”供浆关系,而那些没有完成转制的单采血浆站被注销。血液制品企业由2006年的36家降到目前的28家。
  浆站转制后,由于部分浆站关停和转制后的浆站进行规范化管理,原料血浆从2006年的4600吨急速下降到2007年的约2200吨,到2010年才缓慢恢复到约3600吨。就在采血浆量缓慢恢复时,2011年7月14日,贵州省卫生厅发布了《贵州省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2011~2014年)》,规划中只保留4个县设置单采血浆站,其余14个浆站未换发采浆许可证。而贵州年供血浆量占全国市场的近四成。当年全国血浆为4020吨,2012年为4100吨,增长仅为2%。
  从目前采浆基数分析,4000吨左右的血浆供应,远不能满足医疗市场的血液制品供应。我国需要8000吨~10000吨血浆,才能基本保持市场供给平衡。国外血液制品企业看准了国内人血白蛋白市场供应紧缺,加大了人血白蛋白的进口,且价格居高不下。2011年进口白蛋白占整个白蛋白市场的55%,2012年由于进口换证的影响降到45%,预计2013年能占到50%左右,与国内血液制品企业均分天下。
  综合性管理措施要跟上
  近两年,尽管血浆站设置在部分省市放开,加上血液制品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和增加激励措施,2012年与2011年血浆基本持平并略有增长。2013年采浆量预计会比2012年提高10%~15%。
  但如果不在管理法规和技术手段上作出调整,“十二五”期间实现倍增计划难度较大。因此,倍增计划应包括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建立全国血浆信息管理网络,充分利用有限献浆员资源  目前血液制品企业和部分省、市都建立了献浆员信息管理体系,但目前还没有国家层面的献浆员信息管理平台。
  按照现行的检疫期管理规定,在没有建立全国献浆员信息管理平台前提下,对献浆员献浆后健康信息追溯非常困难。2008年实施的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检疫期技术指导原则,相比血浆蛋白治疗协会(即PPTA)检疫期相关标准更为严格。PPTA规定,完成检疫期后,没有不良健康信息反馈的合格献浆员捐献的血浆可以用于生产。而我国的检疫期指导原则规定,检疫期满后,必须对献浆员进行再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如果献浆员无法追溯,前期所献的血浆必须废弃。
  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全国血浆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组建国家献浆员信息库。献浆员通过独有的身份识别码,只要符合血浆捐献的相关管理规定,可在全国任何地方献浆,而不受行政区域和户籍限制;实现全国浆站信息共享,一个献浆员在A浆站的献浆及健康信息可与其他浆站实现共享,可减轻目前采用的实地追踪和采集血样检测分析的工作量。
  充分利用临床回收血浆,减少血浆资源浪费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临床用血85%以上使用成分血,既可以充分利用稀缺的血液资源,又可以减少输血副反应的发生。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500吨回收血浆作为临床剩余血浆未得到充分利用,该数字相当于目前原料血浆10%以上。血液中心现有库存回收血浆应在1000吨以上,由于201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原料浆不包括回收血浆,以及现行检疫期技术指导原则的限制,这些回收血浆无法应用到血液制品生产,造成血浆稀缺资源的极大浪费。
  放宽献浆年龄,增加献血频次  今年7月实施的新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规定,国家提倡献血年龄为18周岁~55周岁;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我国的血浆捐献年龄规定也为18周岁~55周岁。澳大利亚固定献血者献浆年龄规定为18周岁~80周岁;香港、新加坡为18周岁~65周岁。据统计,我国献浆员年龄集中在40周岁~55周岁,如果能将献浆年龄提高到60岁,预计每年血浆采集量能提高10%以上。
  在献血频次方面,我国规定为采浆间隔不得短于14天;采浆量为580毫升/次(含抗凝剂)。而美国献浆最高频次为2次/周,澳大利亚为3次/周;采浆量根据体重不同采浆量不同,血浆采集量按体重计算显然更科学。
  血液制品需向多样化发展
  要实现倍增计划,除了要规范采浆模式,增加血浆的来源,更重要的是提高血浆综合利用水平,研发出更多的血液制品。
  目前纳入国家批签发管理的主要是9个品种且多年没有增加。究其原因,一是基础医学研究进展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临床医生对血液制品的认知度较低;二是新产品研究动力不足,资金投入不够,急功近利;三是血液制品行业集中度低,没有千吨级的生产企业,致使研发能力不足。全国共有28家企业,处理血浆4000吨左右,相当于百特、CSL等一家跨国公司的处理量。
  国际上血液制品有30余种,其中凝血因子品种较丰富,除国内现有的3种以外,还有人凝血因子FIX、FXIII、人凝血酶、AT-III、vWF等。球蛋白类产品有十几种,新品种包括人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人呼吸道合包病毒免疫球蛋白、人水痘病毒免疫球蛋白、人麻疹免疫球蛋白。蛋白酶和抑制剂类产品如蛋白C、蛋白S、α1-抗胰蛋白酶等,国内基本是空白。由此可见,我国在丰富产品结构,做好血浆综合利用方面还有很大空间。
  目前,一些大型血液制品企业已开始瞄准生物重组技术。目前上市的重组血液制品有重组人凝血因子FVⅡ、FVⅢ、FⅨ和重组人血白蛋白。国外重组人凝血因子类产品已有多个企业生产,包括百特、拜耳和诺和诺德公司等;重组人血白蛋白作为注射剂,目前只有日本三菱公司一家。
  近年来,国家对重组血液制品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华北制药的辅料用重组人血白蛋白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海正公司的注射用重组人血白蛋白也进入了注册申报阶段,以上两个公司采用的都是酵母表达体系。武汉和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转基因水稻生产重组人白蛋白,也已进入小试生产,拟申报注册。国内多家公司的重组凝血因子类产品已进入小试生产和注册申报准备阶段,期待这些企业的新产品能助力倍增计划早日实现。

(责任编辑:秋彤)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您是不是忘了说点什么?

0 条评论
最新新闻

殷大奎

于智敏

于福年

俞梦孙

张维波

杨 泽

于树玉

万承奎

陶国枢

产业园地
网站介绍 | 加盟合作 | 免责声明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上投稿
Copyriht 2011 by www.jkchin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健康之窗网站版权所有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支持协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老健康科技创新分会
投稿邮箱:zgjkzc@sina.com QQ:49297462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69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京ICP备09047049号-1